下拉阅读上一章

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品格

  

人品重于一切,对任何人来说这一点都是绝对正确的。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对独生子女良好品格的培养,这是决定孩子一生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品格1:给孩子种下孝心的种子

父母经常这样议论:“现在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心里很少会惦记着父母……”这些似乎道出了父母的心酸,但是孩子难道一生出来就这样?

一次,妈妈带思思去阿姨家串门,她觉得阿姨家的糖果特别好吃,就甜甜地对说:“阿姨,这种糖果特别好吃,我能带几个回家吗?”

妈妈严肃地瞪着她,阿姨马上抓一大把糖果放她口袋,她连忙说:“奶奶最爱吃这种糖,我只要几个就够了。”说完挑出几个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思思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要孝顺,真难得!”阿姨真诚地夸道。

一直以来,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平时受到的宠爱太多,把父母、长辈的爱当成是理所当然,一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大发脾气,然后等一家人哄满意了,孩子才肯罢休。这样的孩子与他人相处都是问题,更谈不上孝顺父母。

越来越多的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才,而没有指望孩子能够在将来赡养自己。既然这样,就不用培养孩子的孝心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今天父母还是有点心寒:自己对孩子百般呵护,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为什么他心中没有我们?

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想用什么填满就用什么。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孝顺父母,就应该从小给孩子种下孝心的种子,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孝心的种子?

首先,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榜样,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劳,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和劳动成果,体会父母付出不求回报的伟大。

其次,让孩子学会感恩。正如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所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们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们的人,更不会主动帮助别人。”

最后,通过实践去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分担一些家务,遇到难题可以让孩子一起想办法,让他们真正担起责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然后从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此以往,孝心就会在孩子心中扎根。

品格2:教孩子从小要诚实

一直以来,孩子被看成是纯洁的天使,正如在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只有孩子敢于说真话,但是当孩子一边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一边说谎的时候,父母又有何感想?

说谎成了孩子诚实守信良好品质形成的一大障碍。

有位妈妈一进门骄傲地对爸爸说:“今天我用10块钱买菜,那个人居然找了我93块钱,不真是赚大了……”而孩子就在一边看着。

这位妈妈没有把钱归还给别人,还夸夸其谈,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孩子纯净的心灵蒙上了灰尘,也为以后孩子说谎、贪小便宜创造了条件。

孩子并不是生来就会说谎,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丧失了诚实的天性,让他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学会了说谎?孩子在6岁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很多行为也都是模仿大人的,父母有没有想过,可能是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学会了说谎。

孩子会说谎大多时候只是一种自我保护,并没有什么恶意。有些孩子可能是为了取悦父母或他人而说谎;有些是害怕父母的惩罚而说谎;有些是为了炫耀自己而说谎,还有一些只是孩子的想象或者是期望中的样子,有时会被父母误解为说谎……

其实,孩子说谎或编故事,只是希望事情没有被自己搞坏,而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几乎每位父母都会经历孩子说谎的阶段,因此,当孩子推卸责任的时候,父母不需要批评孩子不诚实,而是转移孩子说谎的注意力,让孩子不再用其他的谎言来掩盖前一个谎言。

因此,当孩子说谎的时候,父母不需要勃然大怒,要有一个好的情绪,冷静、客观地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对症下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无论什么原因,自己说谎都是不对的,父母用自己诚实的行动教孩子要诚实,帮助他从小养成诚实的好习惯。

当然,如果孩子说谎以后能勇敢地承认错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要表扬他说实话的勇气,鼓励他以后多说实话,甚至可以制定“坦白从宽”的规定,这是激励孩子以后说真话的有效措施之一。

最后,在对待孩子说谎问题上,父母要坚持就事论事的原则,给孩子更多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一味批评、指责,端正教育孩子诚实的态度,身传言教,引导孩子诚实做人。

品格3:让孩子守信,说到做到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才,而独生子女由于平时太过于宠爱,逐渐暴露出说谎、说话不算数等缺点,这些都让父母不得不重视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

一次,曾参的妻子去集市,孩子也一直吵着要去。于是,曾参的妻子便对孩子说:“你乖乖地在家,回来我杀猪煮肉给你吃。”孩子果然不再吵闹了。

等妻子回来,发现曾参就准备去杀猪,妻子拉住他说:“我只是哄孩子的,你还真去杀猪啊?”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如果你今天骗了他,以后他就会去骗别人;今天你对他不守信用,以后他也会对别人不守信用……”

于是,曾参果真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古时候,只要是朋友之间的承诺,无论多久,他们会拼死去兑现,即使自己做不了的,也会在临终前嘱咐后人继续去努力。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守信义,而在科技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说到做不到,为什么人们的守信意识会逐渐淡薄?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所谓人生,即是周而复始的老实、友好、信任的给予与被给予”。守信是一个人成功的人格基础,只有获得别人的信任,才会有他人的支持和拥护。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如果你想别人相信你,首先你必须要守信。

孩子是否守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有些孩子说和做总是不能一致,而且还当着父母的面是这样,背着父母的时候却又是另一个样。面对这些,父母对孩子反复教育甚至是惩罚,就是不见效果。因此,父母要换种方式教育孩子,让他学会守信,说到做到。

首先,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在小事上养成了守信的好习惯,才能在大事上也选择用守信的方式办事。

再者,父母能够对孩子信守承诺,答应孩子的事情要努力做到,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许诺,更不能以哄骗的方式教育孩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孩子。

最后,表扬孩子的守信行为。当孩子作出了守信的行为时,父母一定要及时表扬,对其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从而让孩子更乐意信守承诺。

品格4:教孩子有一颗仁爱之心

儿童启蒙经典《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但现在由于父母的溺爱,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编的自私、任性、缺乏爱心,父母也抱怨孩子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

缺乏仁爱之心,在孩子身上越来越凸显。

在公共汽车上,一位妈妈对孩子说:“你看,那位爷爷站着多累啊,我们让他来坐吧。”“可是我们站着也会累啊!”孩子不解地说。“但是我们年轻,站久一点没事,等我们老的时候,别人也会给我们让座的。”妈妈认真的回答道,孩子若有所思地站起来,给爷爷让座。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2岁的婴儿,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安慰哭的人,也就是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关心他人的本能。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却变得冷漠,很难对周围的事物再富有爱心。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孩子的爱心丧失?

正如卢勤老师说:“孩子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他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只知道疼爱孩子,却不知道要给孩子奉献爱心的机会,使他们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甚至把别人的爱当成是理所当然,逐渐丧失付出爱心的本能。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现在还小,不需要付出爱心,等他长大了,自然就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其实,孩子的仁爱之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同孩子其他习惯的是一样的,需要在生活、学习中慢慢地养成。

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去探望长辈,帮老人做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关心、帮助他人,适时地让孩子奉献自己的爱心,把看与做联系起来,这样能很好地帮孩子养成关心、帮助他人的良好习惯,也逐渐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

当然,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还能去关爱他人吗?所以,如果父母不想孩子变得自私,就不要太宠溺孩子。父母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多给他奉献爱的机会,培养他关爱家人的意识,让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在孩子心中扎根。

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则,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让孩子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温暖,然后再让孩子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他人,教孩子有一颗仁爱之心。

品格5: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

宽容,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前提,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这样的孩子以后怎么与他人相处,如何立足社会?

一次美术课上,李彤不小心把颜料弄到了王粲的衣服上。王粲心疼地看着洁白的衣服上被弄脏,生气地跑到李彤身边,也在她身上画了大大的一笔。

当老师问王粲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妈说不能受别人欺负,李彤弄脏了我衣服,我也要把她的衣服弄脏。”

父母这样教育孩子,还怎么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

宽容的品质历来被古人所重视,至圣先师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人要有宽容、恭敬、诚信、灵敏、慷慨等五德。他把宽容放在五德之首。林则徐也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高度开放的今天,更需要高度的宽容。宽容,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促进事业的成功,也会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而现在的父母过于娇惯孩子,怕孩子在外面吃亏,教孩子“以牙还牙”,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论什么事,都先想着自己,伺机报复,逐渐成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

如果父母长远地爱孩子,就应该告诉孩子:当我们被别人伤害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是理解他,原谅他,用宽容来冲淡仇恨。

其实,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犯错,每个人也都有需要被理解、被宽容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缺点,所以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如果孩子学会了宽容,就会用更积极的心态看待生活;如果孩子学会了宽容,就等于拥有了美好的明天。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影子当中,所以要想让孩子拥有宽广的心胸,父母就要树立好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别人的长短。各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彼此友爱,互相宽容,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容的家庭氛围。

当然,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不是光靠父母讲出来的,而是孩子在集体中和别人相处逐渐所形成的。因此,父母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培养孩子宽容的意识,让他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品格6:教孩子远离骄傲的习气

中国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说,骄傲会使人招来损失,谦虚会使人受到益处。但是在今天,只要孩子取得一点点的成绩,父母就会觉得孩子非常了不起,不停地夸赞,容易助长孩子的骄傲的坏习惯。

“你是最棒的”、“没有人能比你飞得高……”乌鸦妈妈一直夸小乌鸦,小乌鸦也很自以为是,经常在同伴面前炫耀自己。

一次,同伴们都在谈论老鹰飞得有多高,多厉害,小乌鸦很不服气地说:“我比它厉害多了,我也会老鹰抓小鸡……”结果小乌鸦掉进鸡笼子里,再也出不来了。

现在,由于孩子对自己、对世界的了解不够透彻,再加上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盲目地鼓励孩子,导致孩子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达到了最高境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随意评价别人的劳动成果,遭人厌恶。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孩子骄傲自满,固执己见,因别人的夸赞而忘乎所以,因别人的批评而心生怨恨,变得心胸狭窄,缺乏前进的动力,那么他也就不会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了。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越是成功的人越是谦虚,他们非常了解自己,会耐心聆听别人的意见,善于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以获得更大的进步。成功的人尚且如此谦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骄傲?

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从小就懂得谦虚的生活态度,让孩子领会谦虚的真谛,远离骄傲的不良习气。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就会滋生骄傲自大情绪,在错误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完全迷失方向。

其次,用自己谦虚谨慎影响孩子。这就需要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自己所作的贡献挂在嘴边,不因一次的成绩而洋洋得意,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让孩子看到一个谦虚的父母。

最后,适当地赞扬孩子。父母要坚持实事求是地原则,如果孩子表现确实很好,可以适度的赞扬,并鼓励他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必要时,还可以让孩子受点挫折,告诉他一些优秀同龄人的故事,让他逐渐学会谦虚。

品格7: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快乐的人生,而孩子的生活是否会充满阳光,完全在于孩子是否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而现在很多孩子却不够乐观,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一蹶不振。

“太阳总会出来的”,这是一位父亲最喜欢说的话。

一次,儿子回到家中,一声不吭地跑到房间里。父亲微笑着说:“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其实,人生总会遇到困难,但是它总会过去的,悲伤难过丝毫不起作用。别去想了,好好努力,明天太阳又出来了。”

后来,无论情况有多么糟糕,只要一想到爸爸的话,儿子就总能充满斗志地迎接一个有一个的挑战。

确实,乐观的人能够用积极地心态面对生活,他们总是可以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勇于挑战新事物,还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他人,营造出一个快乐、轻松的环境。

因为环境的不同,会让孩子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有不同的态度:乐观的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而悲观的孩子整日闷闷不乐,畏首畏尾,到最后一事无成。

事实上,孩子大概在出生2个月后,他就有了快乐的情绪,却为什么可以看到有些孩子愁眉苦脸,有些孩子却是笑容满面?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呢?

首先,父母性格开朗、幽默风趣,尽量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消极情绪,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温馨的环境,孩子自然也会感到快乐和轻松,从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一切。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沉闷压抑的环境中,必然也是悲观、抑郁。

其次,教孩子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当然,父母也应该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发自内心地赏识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告诉孩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挫折中也孕育着机会,从而激发孩子不断进取。

最后,适当给孩子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这也是孩子派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从而化解心中的阴霾,重新找回快乐,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生活。

品格8:让感恩孕育孩子的生命之花

如今,在大城市生活的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长辈对仅有的独生子女是关爱备至,但是孩子却变得越越来越冷漠,不懂回报,甚至把亲人的爱看成是理所当然。

所以说,学会感恩,成了孩子的一门必须课。

曾有一个调查:当问到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180名学生,有几个人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只有6个人说知道,其他人都是不清楚;当被提问有多少人感觉爸爸妈妈很辛苦的时候,回答几乎都是“没感觉”。

孩子长期生活在独享的家庭氛围中,最好的东西先给孩子,有求必应,他们早已经对父母的关爱、呵护、付出麻木了,也已经当成了一种习惯。他们从来不觉得父母、长辈辛苦,根本没有机会体验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

当我们还在羡慕独生子女生活美好的时候,他们却怨天尤人,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拿跳楼来威胁父母。父母会百般容忍孩子的种种恶劣行为,但是别人还会是这样吗?

也许父母从未想过让孩子感恩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可孩子终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要与他人交往。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没有哪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要把一切给予都看成是别人的恩惠,那么他就会少一份怨气,多一份感恩。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当一个人懂得感恩的时候,便会在实践中愉快地回馈,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那么,父母要怎样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

我们都知道,孩子不可能在听故事、看书本的过程中培养出感恩之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所以父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如孝敬长辈,感谢他人……在行动中教导孩子如何感恩。

其次,让孩子在生活琐事中学会感恩。人只有经过自己的劳动,才知道其中的辛劳,所以父母可以让孩子帮自己分担一些家务。当得到他帮助时,父母要及时道谢,督促他养成及时对周围人道谢的良好习惯。

最后,让孩子学会感恩生活中的一切。比如,感谢国家的培养与护佑,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感谢朋友、同学的真诚帮助,感谢所有人的付出,感谢大自然的给予……当孩子在心中孕育感恩的生命之花时,他就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品格9:教孩子喜欢与他人分享

爱尔兰戏剧家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分享能增加人的快乐,减少人的痛苦。但由于父母的溺爱,独生子女早似乎缺乏与人分享的意识。

爸爸妈妈想让方瑞从小学会与人分享,于是,家里什么好吃的都平均分,可是自从奶奶来了以后,情况就变了。做了好吃的,奶奶让方瑞一个人先吃,还会特意去买一些东西只给他一个人。

一次,妈妈吃了一颗奶奶给他的糖果,他就生气地说道:“这是奶奶卖给我的,你不能吃。”

也许,孩子早已经习惯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个人所有,完全没有意识与人分享,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养成霸道、自私等恶习,这些都是因为父母认为让孩子与人分享,孩子就会吃亏,所以好的东西都只给孩子独占。

其实,让孩子学会分享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分享是一种美德,会让人变得更快乐。如果孩子学会了分享,那么他心中始终有他人,不会变的自私;如果孩子会分享,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他会及时与朋友分享,也让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喜欢与人分享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他怕拿出来玩具就不再是他的了。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拿出与人分享的东西,依然还归他所有,让他没有后顾之忧的与人分享。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让孩子愿意分享,并且喜欢上与人分享呢?

首先,要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如果强制性地让孩子去分享,只会让孩子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又是另外一套。因此,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与人分享的乐趣,尝到与人分享的“甜头”,从而让他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与人分享。

其次,尊重孩子的自主权。父母要适当地保护孩子的宝贝,如果你不经孩子同意,就把他珍藏的东西拿出来,他肯定会不乐意。所以,适当地教孩子怎样去与人分享,让他从心理上接受并主动与人分享。

最后,让孩子在交换中爱上分享。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拥有的东西都不一样,与人交换东西的过程,也是与别人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这样能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

品格10:让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年轻的父母虽然懂得不能溺爱孩子,但是却又怕孩子受委屈,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总有问题。

一次,小烨想把爸爸给他买的习题册拿到班上炫耀一番,还没装进书包,妈妈看后说道:“儿子,这是你爸爸特意给你在北京买的资料,你带过去给别人看了,那你就考不到第一了……”

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很多事情不知道什么对,什么是错,很多时候就把父母的行为当成是标准。因此,当孩子不知道该如何抉择的时候,他就会模仿父母或者是身边人的做法,甚至学会了贪图小利、说谎骗人等坏习惯。

有些父母眼光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上,关于道德教育总是坚持“孩子大了,那些道理自然会懂”的观点;还有些父母怕自己教育不好孩子,所以只关注好孩子的吃、穿、用等问题,把教孩子如何做人全权交给老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意思是让父母和老师教育孩子做正直的人。孩子终有一天要走向社会,与人相处,因此,父母要从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正直做人。

正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包含着善良、勇敢和无私。正直的人,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摇摆不定,不会按照个人的爱好而言行不一;正直的人一切遵从真理和客观事实,做事光明磊落,不卑不亢。

所以,父母告诉孩子要诚实不说谎、不骄不躁、踏实本分等,可自己在做的时候却喜欢占小便宜,背后议论别人,斤斤计较,生怕自己吃亏,这样还怎么教育出一个正直的孩子?

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正直的表率。在生活中,父母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光明正大,实事求是;是对的事情一定要坚持,错的事情不要人云亦云;在工作、生活中,有不同意见时,当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当然,父母教孩子学会正直,就不能包庇孩子的错误,用正确的态度去引导孩子,让他明确做人的方向。同时,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变通,如果孩子为人太过耿直,又不注意语言的表达和时机的把握,有时会让别人很难接受。所以,父母要让孩子真正领悟并学会正直做人。

品格11: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如今的独生子女,是几代人捧在手心长大的宝贝,百般呵护,万般宠爱,通常五六岁的孩子,还是奶奶哄着喂饭吃,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的孩子还怎么有责任感?

一位妈妈非常能干,但是也非常辛苦,什么事情非要自己亲力亲为了才放心。女儿的衣服自己洗了,她非要重新洗一遍才觉得干净。孩子除学习以外,想做点什么,妈妈也非要强加干涉,不允许孩子折腾除学习以外的东西。

父母对孩子过度娇惯,导致孩子从小就养尊处优,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还指责别人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行,自私自利。此外,父母一直让孩子被动接受教育,会丧失他的主见,长大以后也会成为不敢负责任的人。

孩子如果一直学习,一定会觉得枯燥无味。父母就应该舍得让孩子动手,交给他一些必要的家务,比如让他收拾自己的房间,洗碗、做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仅锻炼了孩子独立的能力,还让他的大脑得到放松,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它能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是责任心。”责任心如此重要,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首先,让孩子对自己负责。生活上,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要虚心向父母或者他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独立自理能力;学习上,让孩子养成独立阅读、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行为上,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让孩子为自己的过错承担后果,逐渐培养孩子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其次,适当分些任务给孩子。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父母不需要事必躬亲,更不需要事事迁就孩子,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然后给予公正的评价,渐渐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他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

最后,父母自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做尽职尽责的父母,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当孩子没有担负起责任的时候,父母要及时提醒,并帮助孩子建立起责任心。

品格12:教孩子学会时刻相信自己

父母对孩子过度地爱护、关心、期望过高,也导致独生子女冷漠、独立能力差和缺乏责任感等,面对社会上各种对独生子女的指责,孩子们更变得消沉,毫无自信可言。

东东一直想学自行车,可是妈妈一直反对,总说:“学车的时候会摔跤,你不是一直很怕疼吗?”后来在他的坚持下,妈妈同意在她陪同的时候才可以学习练车。

于是,每次练车妈妈都在旁边紧紧地扶着车身,东东根本没用什么力气,每次东东让她放手,妈妈都会说:“我放手的话你就会摔倒的……”到最后,东东也没学会骑自行车。

有些孩子喜欢给父母帮忙干活,可干完之后,父母总嫌他这干得不好,那做得不对,很伤孩子的自尊。后来,孩子索性就不插手,免得每次辛苦做事还挨训。

也许父母只是无心的批评,或是希望孩子下次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指责的方式严重地打击了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能力而丧失信心。

其实,孩子的自信是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通过做事来检验自己的能力,如可以让他刷碗,而不是说“你洗不干净”或者“你会把碗碟打碎的”,否则不仅限制了他的发展,还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一般来说,孩子敢于尝试,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父母就应该鼓励孩子不断尝试,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绝不要错过这个培养孩子自信的好机会。

一位著名企业家说:“如果你能真的相信自己,并且深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梦想,你就真的能够步入坦途,而别人也会更需要你。”自信心,是人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信心,能把身体的各种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不断对自己提高要求,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这也就是有自信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的原因。

因此,父母如果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就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多给一些机会让孩子去锻炼,如可以让他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使他在成功中一步步建立起自信;还要对孩子的成果有个公平的评价,不能轻易否定、批评孩子;父母自己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对于孩子的失败要及时鼓励引导;最后,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不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在挑战中获得自信。

品格13:教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反省。自我反省,不但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可以修正人的行为,使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如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通常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取长补短,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而不善于反省的人总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始终难以进步。

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才会迅速成长。独生子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父母也从不会指出孩子行为有任何的不妥,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错误可言,更谈不上反省。

一位妈妈很不喜欢儿子做错了事责怪别人的坏习惯。

一次,儿子第二天上午要参加英语竞赛,但是晚上看电视看到11点多。第二天早上,妈妈故意没有叫孩子起床,结果儿子考试迟到一个小时。考试结果很差,儿子回来责怪妈妈没叫他起床,妈妈却说:“你明明知道第二天要参加考试,晚上为什么不早睡?妈妈有哪次起床需要你叫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从此以后,儿子学会了自我反省,只要他错了一次,以后就很少再犯。

由于孩子思想比较单纯,又很容易冲动,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很少会考虑到后果,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时,父母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向孩子分析这样做可能会产生的后果,让孩子仔细反省自己的行为。

可是,很多父母习惯性的替孩子承担后果,不仅养成孩子粗心大意的坏习惯,还让他认为自己做的很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更不会去自我反省,就这样他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父母必须要培养孩子从小自我反省的良好习惯。

首先,父母要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但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批评教育,而是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犯错,学会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父母自己要善于自我反省,孩子犯错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敢于正视错误。

其次,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父母要让孩子明确是非对错,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这样就会让他在做之前思考自己这样做对不对,逐渐养成事先反省的好习惯。

最后,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必要时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与打击,这样他以后在做之前就会掂量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久而久而,就会学会自我反省。

品格14:让孩子爱上劳动

如今,很多独生子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饮食起居,孩子不需要动手,父母早已经打理得很妥当。殊不知,父母是在以爱的名义害孩子。

程晨独立能力非常差。最近,妈妈给他报了一个野外生存训练的夏令营,第一天他像在家一样,等着别人给他送吃的,可是等大家都吃完了,也没人给他送吃的,程晨就这样饿了一天。第二天,他就像其他小朋友学习,有模有样地“下厨”,连半生不熟的东西也吃得津津有味。

父母喜欢代替孩子劳动,甚至代替思考思考,总觉得自己给孩子的就是他所需要的。其实,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需要孩子从小开始锻炼,正如大脑越用越灵活一样。如果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劳动,就会让孩子养成懒惰的坏习惯,甚至会导致孩子丧失劳动能力。

调查发现,现在绝大部分的独生子女没有劳动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都非常差,习惯性的依赖他人。“懒孩子只吃了面前的一口饼而饿死”的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把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放在一个独立的空间生活几天,孩子虽然不至于饿死,但却会受罪。

其实,父母让孩子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会让孩子受多大委屈,反而可以让孩子更开心。有些孩子整日闷闷不乐,因为他们除了学习没事可做,如果让他适当的参加劳动,不仅可以调动他的情绪,还可以锻炼他的劳动能力。

那么,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孩子爱上劳动。

第一,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父母都知道,只有孩子自己有兴趣,他才会愿意去做。所以,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劳动,让他感受到大家一起劳动的那种快乐氛围,然后积极参与其中。

第二,激发孩子的自觉性。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参加劳动的具体要求,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怎么会更好,体验劳动的乐趣,必要时给予孩子指导和鼓励,让他从“要我做”转到“我要做”。

最后,重视劳动教育。不要总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教给他的劳动技能也逐步增多,要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劳动技能,此外,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真诚地夸赞,让孩子在劳动中肯定自己,体会劳动的快乐,逐渐爱上劳动。

品格15:教孩子自己拿主意,有主见

很多独生子女任性、脾气暴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叛逆,难以管教,孩子乖巧、听话似乎成了许许多多父母的心愿。孩子事事顺从父母,这样就是好孩子吗?

一个由聋哑少年组成的盗窃团伙最近被抓获,这些孩子绝大部分家境很好,他们每个月的零花钱有200多元。父母在家教育孩子从小要听老师的话,作为残疾人更要好好学习,这么听话的孩子怎么会犯罪?

原来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家里比较穷,在他的威逼利诱下,这些孩子也“听话”的去盗窃。

如今,大多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不愁吃不愁穿,在家父母给他们安排好一切,养成了孩子依赖他人的坏习惯;在外面,他们急切的寻找依靠,只要别人稍微示好,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会去做什么,缺乏主见。

确实,孩子听话可以省去父母很多不必要麻烦,也不用担心孩子在外面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来。但是孩子如果过于顺从,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别人,从来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以后,孩子可能会发展成为懦弱、没有主见的人。

也许有些孩子在家表现出“主见”,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想法,要家里人听命于他,可是一到外面就不知道所措了。由于孩子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更缺乏经验,对于从未接触过的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所以,父母要教孩子遇事自己拿主意,做个有主见的人。

首先,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无论孩子的意见多么不成熟,父母也不要直接否定孩子,可以稍微修正孩子的意见,如“你的意见很好,你试试这样做会怎么样”,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而不要直接替孩子决定,或者表面上采纳意见,实际上根本不考虑,那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其次,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父母允许孩子辩解,让孩子敢于说“不”,鼓励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给孩子吃、穿、玩的自主权,让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有一定的自主权。

最后,教会孩子多角度思考。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益智游戏,让孩子不要拘泥于形式,鼓励他想法越多越好。这样,让孩子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让他认识到原来自己会有这么多的想法,从而增强自信,逐步培养主见。

品格16:让孩子远离自私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位独生子女的妈妈,记者问,在她们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孩子所表现的最突出的性格缺陷是什么?有9位妈妈回答记者说,是自私。

自私,已经成为独生子女健康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一位出租车司机讲道:“我们家并不富裕,我和我爱人尽一切能力给我唯一的儿子好日子过。我们宁可吃得很差,也常给他买鸡腿。有一天我生病了,我爱人看我身体比较虚弱,就把鸡腿拿到我的面前说:‘你吃这个鸡腿吧,补充一下营养。’可是,就在我爱人把鸡腿递给我的那一刹那,突然‘啪’一声,儿子给了我爱人一个耳光,接着他吼道:‘鸡腿是我的!’我和我爱人都呆住了,心里难受得很,难道我们为他做了那么多,就不值这个鸡腿吗?”

父母的艰辛付出,和孩子的自私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古代的家庭中,父母是一个家庭的权威,尤其是父亲,更是说一不二的。在吃饭的时候,都是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吃。为什么今天,却出现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

父母已经不习惯于先动筷子了,有了好吃的,也是让孩子先吃。一家就一个孩子!父母承担不起孩子有任何意外和闪失,于是,最好吃的,最好玩的,最好用的,都一股脑儿地呈现在了孩子的面前。为了孩子,父母奔波努力,就差把心掏出来给孩子看了。

但究竟是为什么,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呢?而且,他还学会了伤害父母的心,一开始也许并不觉得什么,父母已经习惯了付出,甚至不计较回报。当有一天,他的眼中真的容不下父母存在的时候,父母觉得心在滴血,父母心中那个可爱的他已经不见了踪影……

其实,要再找回他也不是不可能。自私自利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性,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疯长,遇到不合适的土壤就会枯萎。

那么,父母要怎样做才能让自私任性远离孩子呢?

首先,不要给孩子吃独食。吃独食会让他变得自私,当父母不能再满足他的时候,他就会失望、暴跳如雷。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田,懂得礼让父母的孩子会有福气。如果父母让孩子吃独食,毫无疑问,就是在害他。试想,如果孩子连父母都不能谦让,那么他会越来越自私,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以后走向社会,都会被别人排斥与厌恶。

其次,不让孩子占小便宜。爱占小便宜的人衡量事物的尺子就是是否有利可图,当遇到问题时,自然会先考虑是否会让自己受到损失,经常作出损人利己的事情。

俗话说:“占小便宜吃大亏。”生活中占人便宜最终吃亏的事例屡见不鲜,可见心中只有自己的人最终会受到人们的唾弃。所以,父母不要给孩子作出爱贪小便宜的示范,并要在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让他学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人。

品格17:不要让孩子走极端

很多独生子女在对压力、挫折的承受能力非常差,稍不顺意就唉声叹气,甚至会有轻生的想法。

一直成绩优秀的郭宇突然决定不上学了,父母怎么劝说就是坚决不去学校。

后来,父母从老师那了解到,他最擅长的数学居然没有及格,被老师当众批评,这让他很没有面子,所以就不愿意去上学了。

父母过度的关爱会减少孩子经历挫折的机会,会培养出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所以,当他遇到困难,他就会选择逃避、退让;当他失败的时候,会觉得世界末日来临,可能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然,孩子会不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也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如果父母平时忙于工作,没时间关心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还有些父母改变以往对孩子的娇纵,想用暴力方式让孩子听话,这种突然改变会让孩子很难接受。

令有些父母想不通的是,平时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怎么突然就走极端?

其实,孩子的成长总会伴随着一些烦恼:他要成绩优秀,努力争取第一;他要做爸爸妈妈心中的好孩子,不乱发脾气;他要让别人喜欢,处处谦让……孩子总会有自己的情绪,再加上这么大的压力,让他喘不过起来。情绪总是要发泄,说不定哪天,孩子就会用极端的方式把心中所有的不满一次性地爆发出来。

因此,父母不要总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要求,不需要孩子优秀的没有一点瑕疵,毕竟孩子也是人,允许孩子有缺点和犯错,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不满……这样,孩子才能保持快乐、轻松的心情去学习、生活。

此外,父母要注意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认真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出了点问题,不要长篇大论地说孩子一通,否则不仅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放弃与父母沟通,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走上极端。

最后,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适当地让孩子经历一些失败,让孩子学会看过程而不是结果。当然,父母自己也不能太看重结果,让孩子有“笑看成败的大气”,用积极的心态迎接一切挑战。

品格18:教孩子学会忍耐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要退一步想,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而父母又不能呵护孩子一辈子,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做好受挫的准备,学会忍耐。

有个学生非常调皮,几乎没有老师喜欢他,只要他犯错就会遭到老师的批评。自然,他也不会喜欢那些老师。

有一次,他故意捉弄新来的女老师。女老师不仅没有生气,还夸他,“你很聪明,能想出来这么有新意的整人方法,以后把这种心思多花在学习上,你肯定会非常优秀的。”老师的话让他很吃惊,以后真的不再调皮,学习进步很快。

其实,孩子由于好奇、易冲动,做事通常不考虑后果,完全按自己的性子来。但是当后果产生后,却又捶胸顿足、追悔莫及。这个时候最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安慰,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反省错误的原因,不要轻易斥责孩子,否则只会让他朝更坏的方向发展,还谈什么教孩子学会忍耐?

美国有一个棉花糖实验:把几个5岁的孩子放在一个有监控器的房间,规定他们5分钟之内不许吃棉花糖,但是很多孩子没到规定的时间就开始吃棉花糖。那些忍住没有吃棉花糖的人,成年后大多都很成功,因为他们都具有超强的忍耐力。

确实,会忍耐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会忍耐的人不会太急功近利,能从事情长远发展考虑;他们能认真分析原因,为下一次的成功最准备;会忍耐的人,不会逞一时之快,能够宽容的对待自己和他人;会忍耐的人,始终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未来的路还很长,父母应该怎样教孩子学会忍耐呢?

首先,有意给孩子设难题。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故意给孩子一些完不成的任务,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加自己的韧性,慢慢变得坚强,这样才能学会忍耐。

其次,让孩子学会等待。平时,即使父母可以做到,也不要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等一等,比如孩子饿了要吃饭,规定好全家人一起才可以吃饭,就是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先吃,让他学会守规矩,学会忍耐。

最后,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琐事,和孩子比忍耐力,看谁可以坚持更久,以此锻炼他的忍耐力。同时,教孩子养成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思考的习惯,学会忍耐,不鲁莽行事。

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品格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