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赏识孩子就是最好的激励

  

赏识教育是每一个父母的必修课,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果父母常常把眼光放在孩子的长处,不但会唤醒孩子的很多潜能,而且,孩子也会在自我肯定中成长起来。当然,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缺点,如果父母总是把注意力放下孩子的不足之处,孩子就容易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所以,父母换个角度看孩子,孩子就能换个方式过人生。

16. 赏识孩子的努力并非聪明

父母赏识孩子原本是为了激励孩子发挥潜能。然而,当孩子经常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聪明表示赞许时,难免会增长傲慢心。而父母如果很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孩子就会通过正确的方式把自己的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因此,父母要懂得赏识孩子的努力并非聪明。

【经典事例】

有一对姐妹俩,姐姐比妹妹大3岁,妹妹常常表现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父母也对小女儿表现出的聪明表示惊讶,同时又免不了一番赞赏。时间一长,全家的眼光都关注在小女儿身上,致使小女儿越加活泼,甚至有点目中无人,而大女儿总是安静的坐在一边,一副对周围一切漠不关心的样子。

随着两个姐妹的长大,性格差异越来越大。妹妹虽然聪明,但逐渐表现出蛮横无理,姐姐却显得有点自卑,而且不善于和他人交往。直到姐妹俩的父亲在书店里了解了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后,才发现,两个孩子的问题大部分出在父母身上。

父亲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小女儿做什么事情都期待赞扬,而他和妻子每次也“成全”了她。而夫妻俩长期对小女儿的赞赏,从而忽略了对大女儿的关注,其实大女儿并不笨,只是获得的赏识太少。

经过反思,父亲和孩子的母亲一起渐渐不再对小女儿说“你怎么这么聪明”等类似的语言,反而,当大女儿在任何方面取得进步时,他们都会关切地说:“不错!原来我们的女儿这么努力!”家庭气氛的转变,使两个孩子都逐渐意识到,父母不再关注谁更聪明,而是注重谁最努力。

于是,姐妹俩争先在学习、德行等方面努力起来,姐姐慢慢地自信多了,而妹妹也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更努力上。两人齐头并进,个性逐渐随和、阳光起来,姐妹俩也越来越受大家欢迎。

【教育启示】

姐妹俩之所以有很大改变就是在于父母对他们赏识的转变。父亲明白了赏识孩子的努力远比赏识孩子的聪明更重要,因为“努力”是孩子可以落实的方向,而“聪明”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空壳,还很容易让孩子迷失方向。

而且,听说过“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孩子聪明本来是好事,怎么又会被聪明给耽误了呢?主要原因就是孩子迷在聪明的赞许中无法自拔。而又听说过“笨鸟先飞”或“早起的鸟儿有食吃”等名谚,这都是说明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在于努力的程度而不是聪明的程度。

父母可以问自己,希望孩子在“聪明”的赏识中一无是处,还是希望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幸福和成功,相信每一个父母都会选择后者,所以,父母就一定要懂得赏识孩子的努力而非聪明。

那么,父母具体该怎样把对孩子努力的赏识落实在生活中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理智看待孩子的先天优势

每个孩子在刚出生不久就会把自己独特的天赋表现出来,父母只要频繁和孩子接触并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孩子的先天优势。作为父母,不仅要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天赋,还要预防孩子在优势中骄傲自满。

李浩在6岁时表现出了很好的肢体平衡能力,并且天生胆大、敢于尝试。对于他的特点父亲早有发现。于是,只要他想尝试的攀、爬、走、跑,父亲都会支持和鼓励,遇到他有胆怯和犹豫的时候,父亲都会说:“不要怕,加油!”每次他在父亲的鼓励中成功突破时,父亲也会说:“你的肢体平衡能力很强!”

当父亲观察李浩开始了解自己的优势,并开始自己试图展现优势的时候,父亲就不再过多地说一些赏识的言语。最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实际的引导,并说一句:“好的!继续努力!”父亲理智的态度,不但使他认识了自己,而且并没有在自己的优势中膨胀起来。

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理智看待孩子的优势,既不能粗心到发现不了孩子的天赋,又不能过分认为孩子的优势是独一无二。只要父母的心态平衡了,对孩子的赏识就是自然和合理的,孩子也不会因父母的赏识而找不着“北”。

建议二、不赞赏孩子的外表

对于孩子的外表、体形、面貌等先天的遗传基因的优势,父母万万不可过分赏识。父母对孩子外貌的夸奖,不但会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傲慢,而且孩子也会瞧不起那些外表不是很突出的同伴。孩子的这种心理对他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阻碍,而且容易把原本的优势转变成劣势。

一位母亲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母亲深知美貌对一个女孩的利与弊,她认为:女儿外表出众是不言而喻的优势,但是,一旦女儿在赏识声中增加虚荣,并完全沉溺于自己的美貌中时,不要说以后在学问上有所长进,很有可能会因外表而招致祸患。所以,母亲从来不说自己女儿长得漂亮,也不允许家人和朋友夸女儿的外表。

有一次,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一进门就看到了她的女儿,女儿向母亲的朋友问好,这位朋友不禁说到:“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女儿离开后,母亲轻声对朋友说:“不要夸她漂亮,她会认为漂亮是自己的本事,会因此骄傲起来的。”

作为父母与其赏识孩子漂亮,不如夸奖孩子的微笑很暖人,夸奖孩子有礼貌等。因为外表不是孩子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而礼貌和微笑是孩子良好行为的表现。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赏识孩子可以提升方面,这样,孩子会在父母对肯定声中努力做得更好。

建议三、不要把“你很聪明”常常挂在嘴边

孩子头脑聪明是好事,何况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为自己聪明而感到自信和自豪。但是,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很聪明”,久而久之,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聪明的赏识。而且,孩子一旦做事成功就以为是自己聪明的结果,一旦失败,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聪明了。这样,孩子很难把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找出来。

当然,孩子都愿意别人夸他聪明。有的学习优异的孩子为了得到聪明的“头衔”,常常在同伴面前装作不怎么努力的样子,但回到家里却拼命地学,以保证良好的成绩。这样,自己不但不能有效合理利用时间,而且一旦被识破还会招致“虚伪”的名声。

有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听多了别人对自己聪明的赏识,总会认为:我很聪明,我只要学习起来,绝对成绩优异。然而,他就是在这种错觉中浪费了时间和青春。因为,他过分认为自己的聪明,从而很难有真正“学起来”的一天。

所以,父母与其把“你很聪明”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不如在孩子取得进步时说:“这是你努力的结果!”这样,孩子会清醒地面对自己的成败,也会知道自己该如何扬长避短。

建议四、不是绝对不夸孩子聪明

有的孩子天生不是很聪明,自然很难听到父母和老师对他的赞许,甚至还有可能听到“你很笨”的评价。这样,孩子很容易认为自己真的很笨,有了这种心理暗示,他在做事的时候很难放开手脚,不容易有成功体验,容易有自卑倾向。

那么,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给孩子能“够得着”的任务,在孩子体会到成功的甜头时,毫不吝啬地告诉孩子:“你很聪明!”这种赏识是帮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孩子不至于在“自己很笨”的误区里自暴自弃。

一个女孩反应不快而且做事拖沓,经常会遭别人的埋怨和责备。她为此感到自卑,在学校不敢举手发言,下课也不和同学玩,在家里更是闷闷不乐。父母为了让孩子自信起来,就在一个周末把她独自留在家里,让她尝试整理自己的房间。

接受任务后,她精心布置起自己的小天地,还特意折了很多纸鹤串起来挂在窗户上。父母回来时,看到孩子布置的房间和美丽的纸鹤,真是喜出望外,连声称赞:“真漂亮!你很聪明!”孩子听到父母的赞美,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从此,她和父母的交流多了起来,父母也有意识地针对她的每一点进步大加赞赏,还鼓励她参加学校举行的手工制作展览。于是,她把很多纸鹤“组装”成一只色彩斑斓的大纸鹤,并作为作品展出,没想到,她的大纸鹤得到了同学和老师赞许。之后,她性格慢慢开朗起来,各科成绩也上去了,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术学院。

父母在把“你很聪明”告诉自卑孩子之后,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不断努力,在努力中感受自己的价值。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笨孩子,“笨”只是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的不足。父母对孩子的赏识会让孩子清醒而理智的看待自己,并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建议五、让孩子明白努力比聪明更有用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努力比聪明更有用。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和成绩时,父母要及时给孩子分析原因,让孩子明白:对一件事情的重视和努力,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而不是把主要原因归在运气、智商等非努力因素。

反之,当孩子失败时,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因为只有反省,才会有努力改进的空间。如果孩子都把失败的原因总结到客观因素上,又怎么能通过努力转败为胜呢?

所以,父母在平日里就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并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努力上。当孩子常常听到说“不错,这正是你努力的结果”时,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赏识的是自己努力的方面而不是聪明的表现。因此,孩子就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是不断努力,而不是不断展现自己的聪明。

父母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终身受用。

【教育箴言】

有句话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作为父母,应该懂得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当然,如果想让孩子在赏识中获得最大的收益,父母就要把赏识的焦点放在孩子通过努力可以提升的空间上。当孩子的努力得到父母大力的肯定和赞许时,孩子会把自己无限的潜能通过努力展现出来。

17. 赏识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很多优点等待父母去发现。当孩子在某一个方面的表现常常得到周围大多数人的肯定时,孩子的这个方面就变成“众所周知”的优点了。此时,只有父母的认同和赏识,才能使孩子这个优点保持并发挥下去。

【经典事例】

9岁的刘洋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就有环保意识。他在小区里走路时,只要地上有果皮、纸屑等垃圾,他都会捡起来放进垃圾箱里。时间长了,小区的住户都知道有个爱惜环境的小男孩——刘洋。后来,他被小区管理处评为“年度环保小卫士”。

可是,一段时间,他对环境的保护似乎没有以前积极了。父母发现后问他原因,原来,当刘洋拿回“环保小卫士”的奖状时,父母只是随便看了一眼,并没有向往常一样表示赞许。刘洋觉得父母不再重视自己的行为,因此积极性下降了。

父母弄清了原因后,对刘洋说:“你的环保意识很强,爸爸妈妈都为此高兴。你在这方面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肯定了,我们也一直表示赞赏。而你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爱惜环境?是为了得到表扬?还是自己真的重视环境?……爸爸妈妈希望你不要因得不到肯定而泄气,你要知道我们始终会支持你!”

听了父母的话,刘洋明白了自己保护环境的目的,也不再因有没有人赏识而改变。同时,父母也反思了自己,孩子毕竟年龄小、思想不够成熟,做事的波动性大。孩子的善行如果能得到父母理智的赏识,相信孩子会把这个优点保持下去。

【教育启示】

刘洋的父母原本觉得孩子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已经受到了肯定,就用不着再给予赞赏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得到赏识就是受到激励,而被赏识多了也会骄傲。刘洋父母的做法值得借鉴,既让孩子明白环境保护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表扬,父母自身又反省到:虽然孩子的优点众所周知了,但赏识还是有必要的。

儒家经典《弟子规》言:“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意思是,我们赏识并宣扬他人的善行本身就是行善,如果对方知道的话,会像得到勉励一样更加努力去做。同样,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个道理,赏识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就是在鼓励孩子把优势保持并发扬下去。孩子一旦得到激励,会把表现出来的优点内化成自己良好的品质。

而父母的忽视很有可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理智地知道自己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努力,大部分孩子也很难不在鼓励中成长。所以,父母不但要让孩子知道发挥优点本身不是为了得到赞赏,同时,也要理智地肯定孩子,让孩子再接再厉。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要如何赏识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赏识孩子的善良品质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众所周知的优良品质就是善良,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作为父母,当孩子展现出善良的品质时,一定要给予赏识。因为善良是人道精神的核心,作为一种美德,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一个缺乏善良品质的人,同时也是个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最终很难有所作为。

而父母对孩子善良最好的赏识就是支持孩子的善行。父母不要因为个人的利益阻止或嘲笑孩子,孩子才刚刚开始建立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父母要用正确的态度引领孩子走一条正确的路。

赵欣上小学一年级,一个寒冷的冬天,她和母亲路过一家蛋糕店,两人去挑选了一些蛋糕准备当第二天的早餐。从蛋糕店出来不久,母亲接了一个电话,而路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妇女,正在给嗷嗷待哺的婴儿喂水,周围放了一些杂物,一看就是苦难人。

小欣和母亲走过之后,她不断地回头。母亲接完电话后就问:“欣欣,怎么了?”

小欣怯生生地说:“妈妈,他们好可怜啊!”

母亲也回头看了一眼。

她试探性地问到:“妈妈,我们可不可以把蛋糕给那个阿姨一点?”

母亲说爽快地说:“好啊!”

当小欣把蛋糕递到年轻妇女的手中时,小欣看到了她感激的表情。当她和母亲正欲离开的时候,母亲对她说:“要不,我们再去蛋糕店买两杯热牛奶给他们?”听到母亲这么说,小欣高兴得直点头。

这位母亲的态度就是对孩子善良的赏识。如果母亲对孩子说:“你很善良啊!”或者对家人说:“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善良!”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赏识,会把人性最善良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对孩子这与生俱来并众所周知的有优点,父母一定要关注和赏识。

建议二、关注他人对孩子的每一个赞赏

当孩子的优点被“众所周知”之前,总有第一个发现的人,这个人有可能是父母,有可能不是。所以,当有人对父母说出孩子的优点时,父母应该进一步询问对方得出结论的原因。比如,对方说:“您的孩子很有爱心啊!”父母可以问:“是吗?为什么这么讲?”对方讲出他看到的情景后,如果孩子在场,父母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欣慰地说:“你真不错!”如果孩子不在场,父母可以回头转告孩子说:“某某阿姨夸你有爱心!”并把具体的例子举出来。

父母或他人讲出具体事例就是让孩子知道:这样做就是有爱心。否则孩子只是听到夸奖,但是下次会无章可循。

高贝上小学三年级,一次父亲接她放学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位邻居。双方打招呼后,邻居就对她父亲说:“你家贝贝很好啊!很愿意帮助别人啊!”

父亲问道:“是吗?怎么回事?”

“那天,一个骑三轮车拉货的上这个斜坡,很吃力的样子,结果后面的一个小学生就在后面推车,一直帮着推上坡。我老远看着像你家贝贝,就喊了一声,果真是她,这孩子真好,又有礼貌,又愿意帮助别人!”邻居描述道。

父亲笑着问贝贝说:“是不是这样的?”

高贝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父亲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嗯,不错,不错,就该这样!”

从此,高贝遇到家人和路人需要帮助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父母时而也会听到别人称赞高贝,他们也会及时地把听到的称赞转告给她。受到鼓舞的高贝越做越好。久而久之,“乐于助人”成了高贝众所周知的优点。

也许,父母不是第一个发现孩子某一个优点的人,但一定要成为赏识孩子、鼓励孩子的人。任何一个人对孩子某一行为的赞扬就像一颗种子,是否会发芽、生长、结果,完全看父母有没有重视起来并赏识下去。

孩子第一次的表现也许是一种偶然,但是通过父母的认同和关注会让孩子把“第一次”变成“每次”。那么,孩子最初的表现就成为一个优点,再延续下去就是一种品质。所以,父母不要忽视任何人对孩子的每一个赞赏,因为这是“唤醒”孩子优良本性的萌芽。

建议三、面对孩子的优点要保持理智

当孩子的优点被很多人称赞的时候,父母不一定也要跟着夸奖两句,但至少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认同的,父母的赏识对孩子日后的行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父母赏识孩子的同时,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如果父母以孩子的优点为骄傲,并且内心深处认为别人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孩子优秀的话,那说出的话肯定会导致孩子傲慢起来,因为父母先骄傲了;但当孩子获得赞赏和肯定时,父母表现出无动于衷、甚至是无所谓,认为这不值得被赏识的话,这种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积极性的发挥。所以,父母“过”和“不及”都不行。

因此,父母面对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时,要有一个理智和正确的态度。这种心态就是:赏识孩子,并且认为孩子优点的展现是为了提升自己、帮助他人,不是为了和其他孩子做比较。比如,如果孩子很有礼貌,当别人称赞孩子有礼貌时,父母可以笑笑,表示认同但不夸耀。当父母已经察觉到孩子因有礼貌而看不上没礼貌的同学时,父母就要正确引导说:“你有礼貌很好,你常常这样做,其他同学也会受影响,他们会跟着学,时间长了,大家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要记住,优点不是用来炫耀的,也不是用来要求别人和比较别人的,而是为了完善自己、帮助他人。你做好自己就是在帮助别人!”父母说出这一席话,孩子既感觉到父母对自己优点的认同,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他肯定会做得更好。

建议四、不把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面子挂钩

当孩子的某个优点被众所周知的时候,孩子和父母就同时背负了一样东西叫“名誉”。

名誉本身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背负“名誉” 的人其实有责任为大家做好榜样。然而,“名誉”也会与“面子”直接挂钩,特别是父母的面子。当大家的称赞声此起彼伏的时候,父母当然很高兴,当称赞不再频繁,甚至听到负面的言语时,父母会不会因此生气、责备、埋怨孩子?如果是这样,路就走偏了。

比如,孩子是很有礼貌的,结果可能因为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心情低落,见到长辈没有向平时一样主动问好。那么,父母要清楚地知道,问题的根源是孩子因被批评而心情不好,如果把孩子的心患解除了,孩子就会自然恢复常态。而父母的清醒源自于没有把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面子挂钩。如果父母一旦觉得孩子让自己没面子了,就免不了会责备和埋怨。对于孩子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以后,孩子很有可能会让父母更没面子。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要真正地爱护,只有爱护才不会把孩子归到自己人生的附属品中,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永远是最重要的。

【教育箴言】

当孩子的优点被众所周知的时候,父母要赏识孩子,并鼓励孩子做大家的好榜样。同时,要避免孩子背负压力,也要避免孩子因此而骄傲。而避免的最好办法就是父母和孩子保持平和的心态。父母只要鼓励孩子做好最真实的自己,让孩子既不因别人的夸奖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他人的不满而垂头丧气,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是轻松而自然的。

18. 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片树叶,那么,世界上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树叶。可以说,每一片树叶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所以,每一个孩子比起其他孩子而言都是与众不同的。父母如果善于发现孩子的特性,并给予赏识的话,就是激励孩子做真正的自己。

【经典事例】

日本著名女作家黑柳彻子从小就是淘气的孩子。她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对窗外的一切都感兴趣,经常会与窗外的人打招呼。她在课堂上的动静总是很大,还常常大声和蚂蚁说话,即使拿支铅笔都要发出很大声响……由于她常常扰乱课堂纪律,被老师看成“问题学生”,上学不久就被迫退学了。

她的母亲并没有让她知道她被学校退学的事,只是全心全力帮她找适合的学校。最终找到了一个新学校——巴学园。这所学校的教室是用废弃的电车车厢做成的,而且学生们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自由地学习各个科目。他们没有固定的座位,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坐在一起。而且,学校会举行各种自己策划的、有稀奇古怪的比赛项目的运动会,主要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平时,如果学生们上午把课程都学会了,下午就可以集体出去散步,接触和感受地理、自然……校长小林宗赏识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他办学的宗旨是顺应孩子的天性,使学生们健康成长。自然,黑柳彻子也就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名快乐的小学生。

长大后的她把自己这段经历写成了书,名叫——《窗边的小豆豆》。此书1981年出版后轰动全球。黑柳彻子也因此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后来,她在自述中说,倘若童年时没有遇到小林校长,她的人生轨迹不会这样发展,如果父母告诉了自己退学的事情,也许自己幼小的心灵会蒙上阴影。

【教育启示】

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最后能成长为著名作家,根本原因是小林校长和父母理解她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且以欣赏的眼光让她自由成长。《窗边的小豆豆》之所以会引起世界轰动,就是因为它让人在欢笑和流泪的同时,深深思考:当今的父母和老师应该如何发掘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激励孩子展现自己完美的天性,并使其一生都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中。

作为父母,如果能发现并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无疑是在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孩子都很重视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很多孩子在年龄较小的时候是很难看清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即使有的孩子表现出与众不同来,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赏识,那孩子自然会在大众统一的标准中平平庸庸。而世界很多科学家,小的时候都是很“与众不同”的人,比如,爱迪生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但他的母亲却以儿子有好奇心为骄傲。不是母亲的赏识和激励,哪有后来的爱迪生与电灯。

所以,无论孩子在大众中如何表现、获得如何的评价,只要父母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孩子迟早会为大家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自己。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欣赏孩子的与众不同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别让分数掩盖了孩子的与众不同

父母赏识孩子与众不同的前提是:不要太过分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指出的,人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个人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每个人都兼有八种智能,又突出某个智能。

而我们现行学校教育中的考试制度大多以语、数、外、生、物、化等为主,那么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孩子当然就占优势。如果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恰巧属于其他六种智能的话,那么分数就完全无法体现出来。而父母此时如果太注重分数,就是忽视孩子的特性,那就更谈不上赏识了。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他的儿子叶至善从小学习成绩不好,曾在小学和中学曾留过4次级。每当儿子考试不及格,灰心沮丧时,他都安慰儿子不要背思想包袱。他了解儿子不喜欢死记硬背,但是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表达能力强,知识面宽。

于是,他根据儿子的情况帮孩子选择了一所适合的学校。此后,儿子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了,也不用整天把时间花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了,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

后来,他还为儿子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鼓励儿子观察和思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到儿子22岁那年,他开始让儿子学习写作和编辑业务。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成为著名作家。

叶圣陶先生曾说:“分数并不代表知识,更不是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正是他这种“不以分数论英雄”的观点,才有心情去发现和观察孩子的与众不同。如果父母常常着眼于孩子的分数为什么上不去,就很难看到孩子其他方面的长处,孩子也很难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得到父母的支持和激励。如果是这样,父母就是用“分数”完全掩盖了孩子的天性。

建议二、不要用统一的模式让孩子“标准化”

当今社会,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已经形成气候的就是“课外班”。几乎每一个在校生都多多少少地参加过或正在参加所谓的兴趣班,这种“兴趣班”已经变成流行趋势。而父母是否把参加课外班当成标准来让孩子屈从?如果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你看某某都参加了奥数班”或者“你们班大部分同学不都提前学英语了吗?”等类似的话,就等于拿同一个模式套用自己的孩子,就无法关注到孩子的与众不同,因为父母关注的是孩子与众相同之处。

当然,是否让孩子参加课外班完全看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如果是孩子兴趣所致,那么,父母的支持是正确的;如果孩子不想参加,那父母真是在扭曲孩子的特性。所以,父母要清醒地知道这个“标准化”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与其让孩子在所谓的“统一”中默默无闻,还不如让孩子好好发挥自己的与众不同。

建议三、观察孩子,激励孩子发挥长处

人和人之间有很多不同,父母不要随便拿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特别是不要用孩子的不足之处与其他孩子的优势作对比。正如一句绕口令说:“是扁担长,还是板凳宽?”答案就是“扁担比起板凳长!而板凳比起扁担宽!”那么,作为父母,如果自己的孩子是“板凳”,就要常常赏识孩子的“宽”,如果孩子是“扁担”就要赏识孩子的“长”。

陈亮上小学5年级,比起其他同学来,他性格教腼腆,言语不多,反应也不是很快。但他的父母和老师并没有拿他跟其他好动而灵巧的孩子作对比,反而认为他思想较成熟,做事可靠而稳重,思维很缜密。

于是,父母根据他的性格引导他接触儒家文化、茶艺和书法,他的确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而且,老师也看出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就安排他做班长。没想到,他把班级搭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他在课堂上不爱举手发言,因为他表达不是很流畅而且语速很慢,班里很多灵活而聪明的同学几乎等不到他把问题回答完就把答案讲出来了。但是,他的英文老师很赏识他的稳重,并努力帮他把优势表现出来。

在英语课堂上,老师每次叫他回答问题时,都提醒其他同学保持安静。而且,鼓励他说:“不要着急,慢慢说!”每次他给出的答案都很准确,并且逻辑很清晰。老师也会对所有同学说:“只有心里不着急,才不容易出错!”

在老师的赏识下,他举手发言的频率增多了,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居然可以在家长课上和其他同学配合演练英文小品。课后,母亲握着老师的手,感谢的言语说不尽。

其实,父母拿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大部分原因是片面思维所致。孩子和孩子之间本来就没有可比性,因为孩子的父母、家庭环境、各自性格本身就是无法比较的。如果父母一定要拿孩子与其他的孩子作对比,就先拿自己和对方的父母对比一下。

所以,与其浪费时间做无用的对比,不如细心观察自己孩子的特点,发现之后,激励孩子把自己的与众不同发挥出来,就像陈亮的父母和老师一样。如果陈亮没有遇上如此的父母和老师,也许他会被当成“笨孩子”而抛弃到角落里。因此,孩子会在角落里抽泣,还是会在阳光下舞蹈,完全看父母从哪个角度去看待他。

建议四、要清楚“与众不同”的标准

“与众不同”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字面的感觉是以“大众”为参照物,而父母如果认为孩子只要和大众不一样就要赏识的话,那就是误解了“与众不同”的本意。正如孩子无论多么有自己的个性,但父母把孩子培养成道德高尚、有良好品质的人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孩子在公共社会道德方面表现出异于正确的标准时,父母自然不该赏识。比如:超市付款应该排队,而孩子却插队的话,父母就不能因孩子节约了点时间而赏识孩子的灵活。父母如果这样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的话,就等于给孩子指了一条不正确的道路。

所以,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主要是父母要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孩子,并关注孩子个性中的特点,创造条件使其发挥出来。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职责其实就是“长善而救其失”,如果父母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那就很难看到孩子的优点,更无法赏识孩子的不同之处了。只有父母的赏识,才会激励孩子不断前进。

【教育箴言】

父母赏识孩子与众不同的前提其实端正自己的心态。一个总是挑剔他人毛病的父母是很难赏识孩子的特性;而一个总是会欣赏他人的父母,即使孩子不够出众,他也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父母首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就会发现孩子的优点,父母学会感受生活的乐趣,就自然会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

19.在做事的过程中赏识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通过自己做事来积累成长经验和能力。如果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赏识,无形中就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一旦得到了激励,孩子不但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而且会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

【经典事例】

王艳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一次,学校组织师生大扫除,她和其他年级的同学被分配到音乐教教室,由音乐老师带领他们做清洁。

音乐老师把擦桌子的任务分给了王艳。在大家分别劳动的过程中,音乐老师看到王艳擦起桌子的动作不是很熟练,于是,就过去指导她。告诉她从桌面擦到桌底,哪些位置要特别注意,哪些位置容易忽略,包括保持抹布的干净等等。

音乐老师先示范一遍,当王艳自己动手的时候,只要做得对的地方,老师就会及时说:“对,就是这样,没错,很好!”看到王艳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并没有说“不是”、“不对”等否定的言语,而是说:“来,是这样做,我示范给你!”

老师总会用正面的语言和王艳交流,并在王艳擦桌子的过程中不断肯定她做得好的地方。在老师的赏识和自己的练习下,她很快掌握了擦桌子的技巧,越干越熟悉,越干越起劲。没想到,最后王艳被评为“小组最有潜力劳动能手”。受到鼓舞的她,在日后班级的劳动中总是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并被推举为卫生委员。

【教育启示】

每一个孩子在刚刚接触事情的时候都会表现出生涩和笨拙,因为孩子对所做的事物是不熟悉的。就像王艳一样,不会擦桌子是很正常的表现,而老师并没有以成年人的高姿态去教训她,而是以耐心引导,并肯定王艳的表现,受到了激励的王艳自然会调动浑身的潜能投入到擦桌子中。

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就看能不能唤出它们。而慷慨的赞美就是唤出它们一部分的一个有用方法。

作为父母,能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肯定他、赏识他,就是在挖掘孩子的潜力。孩子的成长首先是通过实践来了解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和自信,而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一般来源于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常常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认可孩子,孩子对自己也会有正面而积极的判定;相反,如果父母常常责备和埋怨孩子,孩子也会认为自己能力有限。

而任何一个人,只有当他认为他自己“一定行”的时候,很多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孩子也是一样。所以,父母在孩子做事过程中的赏识,就是在激发和唤醒孩子的潜力。那么,为人父母者,如何才能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赏识孩子?

【教育建议】

建议一、不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父母要想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赏识孩子,首先就不能以成年人做事的能力衡量孩子的能力,否则,父母很难不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父母要清楚孩子与成年人相比,无论是体力、智力、身体平衡能力等都有明显的劣势,如果父母因此而认为孩子“不行”,那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冤枉。

周翔上小学3年级。一天,妈妈在家做清洁,正准备去卫生间提桶水。周翔便尾随妈妈身后,表示要帮助妈妈。当水盛满后,他试了试,自己一个人完全可以提起,于是他对妈妈说:“妈妈,让我帮你提到阳台上吧!”

“你自己可以吗?”母亲问道。

“可以!”周翔很自信地说。

于是,母亲离开卫生间去了阳台,等待周翔提水过来。没过1分钟,只听“咣当”一声。母亲赶忙出去一看,原来周翔把水桶倒翻在地上。

这时,母亲说:“看吧!还说可以,撒了一地吧!赶快赶快,拿拖把去,这点小事都干不好,你能干什么?……”

周翔只能沮丧地去拿拖把。

如果说王翔自己不知道有没有能力拿水桶,作为母亲的成年人应该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有多少能力。当然,父母能不能预见孩子的能力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当孩子没有能力做好的时候,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当父母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时,是否想过:对于父母而言是小事的事情,对于孩子而言有可能是需要突破的成长之处。而父母这随口表示不满的一句话,却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成长中,时间长了,就会阻碍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

建议二、父母能教好孩子才能做好

当父母看待做事时的孩子,内心一定会有一种态度。当孩子做得好时,父母即使不用语言表示赏识,但内心一定会表示认可,而这种内心的态度孩子很容易感觉到,也会因此而得到激励。

但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父母是不是会觉得:孩子这么笨,真是没办法让人欣赏。如果是这样,父母应该清楚地知道,当孩子“不行”、“不能”的时候,为人父母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变得“能”和“行”,而埋怨和指责孩子是父母推卸责任的表现。因为孩子做事做不好,根本原因是父母没教好,原本是父母的责任,为什么要推给孩子呢?

如果父母明白自己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成长,就不会以挑剔的眼光看待正在做事的孩子,即使遇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父母从内心提起来的是一份帮助孩子“做好”的责任。当父母有了一份帮助孩子的心情,说话的语气自然会平和,孩子也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此时,孩子会表现出让父母可喜的能力,父母也会为孩子的表现而赏识。所以,只要父母愿意帮助孩子成长,就是在激励孩子做好自己。

建议三、换个角度看孩子

父母是否能够赏识做事时的孩子,主要看父母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做好”的地方,还是在孩子“做不好”的地方。如果在一件事情的进程中,父母总是关注孩子做不好的一面,那无论如何也从孩子身上找不到值得赏识的地方。所以,父母会不会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赏识他,完全看父母关注什么。

李刚上初中二年级,英语成绩很差,他自己也不喜欢学英语。母亲请了一位教英语的王老师来给他做家庭教师。李刚一开始很排斥,但在和王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地接纳了这位家庭教师。因为王老师从最基础的部分给他教起,一遇到他学会的时候,就会非常肯定地说:“嗯,对,不错嘛!”要是遇到他不会的地方,王老师从来不认为“这么简单你都不会”,而是耐心教他。

每次下课前,王老师都会让李刚把今天学过的单词挨个读一遍,大部分李刚都能读得很标准,只要他读对了,王老师都会发出“嗯”,表示肯定,如果遇到读错的,王老师也不会批评或责怪他,而是把正确的发音读出来,并再让他练习几遍。

一次,王老师在给李刚的母亲交代当天布置的作业时,母亲对李刚说:“来,把今天王老师教给你的单词给我读一遍,我看对不对!”李刚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但还是读了。在他读单词的过程中,只要读对的地方,母亲一声不吭,一遇到读错了,母亲马上说:“不对!”或者遇到正在犹豫处,母亲就不容等待地把正确的发音说了出来,母亲的态度让李刚极度的反感。

看到这个情景,王老师找机会和李刚的母亲长谈了一次,希望她能改变一下看待李刚的角度,建议她在李刚做得好的时候,要学会说肯定的语言,当李刚做得不好时,批评的语言慢点说。母亲也表示愿意接受。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气氛,父母如果总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无论做什么,父母都习惯挑剔一下,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在自卑的同时不断想在父母这里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可悲的是,“挑剔孩子”已经成为父母的习惯,孩子在父母挑剔的眼光中永远无法证明自己。那么,父母为什么不换个角度看孩子?

父母应该常常看到孩子在做事过程中的好处。正如虽然李刚有几个单词读错了,但是大部分都读对了,针对他读对的地方,父母就应该赏识。而且,父母如果先赏识孩子,再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孩子会很容易接受。只要父母能够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孩子会在父母的赏识中成长起来。

建议四、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赏识他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的程序和做法已经熟练地掌握并且成为孩子自身的能力时,父母就可以把对孩子的赏识用到孩子更需要的地方。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孩子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那么,处在“最近发展区”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赏识。

笑笑的爸爸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在和笑笑相处时,总是细心观察女儿在做事过程中各各方面的表现,并常常说:“不错!就这样!”但是,当他发现孩子现有的表现已经成为一种能力时,他就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引导她向下一个目标进发或者给她提出更细致的要求。

当然,这位父亲因为对女儿很了解,所以给孩子的新任务不会太难,但是也需要笑笑努努力才能做到。一般在这个过程中,他都会毫不吝啬对孩子的赏识,因为他知道此时的赏识是最好的激励。

父母要知道,在孩子需要时给予的赞赏是不会有“副作用”的。每个孩子面对自己要突破的事情时,都会体现出一种热情和力量,只要父母给他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并在孩子努力的时候不断给予肯定和赏识,孩子就会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教育箴言】

父母赏识做事时的孩子,就是在激发孩子的潜力。孩子不但会在父母的赏识中体验成功、体验成长,而且还学会了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孩子不仅提升了能力,更得到了与人相处的法宝,就是互相欣赏。这样,孩子的生活一定会幸福而满足。

20.表扬孩子要讲究一点艺术

父母对孩子的表扬是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任何一种语言如果使用得适时适度,自然会得到预期的效果,表扬也是一样。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如果能够讲究一点艺术,孩子就会在表扬声中得到最大的激励,也会避免因表扬而产生的“副作用”。

【经典事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育才小学当校长。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即喝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敬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教育启示】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完全把表扬的艺术体现了出来。他原本是要批评学生,却用了表扬的方式使学生自我反省并认识了错误。他有如此的智慧,根本原因是有一颗宽容的心、平等的心和实事求是的心。

如果陶先生念念不忘要教训这个学生,又怎会在一见面的时候表扬学生不迟到?如果陶先生唯我独尊,又怎会发现学生对他的尊重?如果陶先生没有私下调查情况,又怎么会知道王友打人的真正原因?如果没有前三次的表扬,王友怎么会主动发现并反省自己的错误?由此可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能艺术地运用表扬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境。

而心境的改变和提升,也要通过实践来完成。作为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了解孩子所处年龄的特征。有的孩子性格开朗,可能父母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达到了表扬的目的,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可能就需要父母语重心长地把对孩子的肯定表达出来;而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当父亲说一句“你比爸爸小的时候强多了”,孩子会得到莫大的激励;但孩子年龄大一些时,这种表扬就显得幼稚而无力了。

而父母对孩子表扬的艺术在于激励孩子的同时,又几乎没有“副作用”。如何才能做到,在于父母对孩子充分的了解,当父母和孩子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即使是批评都能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我们给父母提供一些建议作为参考,具体表扬的艺术还请父母在实际的生活中去探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用表扬的方式提醒孩子

父母表扬孩子,不是只有孩子做好时才给予表扬。而表扬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有时候,孩子不一定是有心做好事,有可能是好奇心作祟,此时,父母完全可以肯定孩子的行为,以便提醒孩子这样做是对的。

李佳上小学1年级,每次妈妈扫地的时候,她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也要拿着扫帚扫两下。妈妈也知道她是因为感到“好玩”才参与的。但妈妈并没有揭穿她的心理,而是说:“不错啊,知道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一看就是爱劳动的孩子。”听到赞扬的李佳,扫得更起劲了,母亲看到她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就拿着另一个扫帚,示范给李佳正确的扫地方法。只要看到李佳做对了,就表扬说:“对,就是这样,没错!再来!”

就这样,没过几次,李佳就从一开始对扫地的好奇变成了喜爱。母亲也会强调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

当孩子正在成长的时候,总会因为热情和好奇去做事,而父母不要仅仅认为,孩子的行为只是3分钟热度,不是发自内心愿意,所以没什么好表扬的。当然,孩子的确是一时兴起,但是孩子是否能将“热度”持续下去,并且成为自己发自内心的意愿,这就要看父母是否能利用表扬的艺术提醒或暗示孩子了。

只有父母能把孩子沉睡的积极性从孩子的好奇心里激发出来,孩子自然会把“偶然的热度”变成优良的品质,因为始终有父母在为他加油。

建议二、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

当孩子做得好时,父母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明确。比如:孩子帮助了别人,父母仅仅说“你是个好孩子”,不如说“你能帮助其他同学,真好!”父母对孩子明确的表扬,孩子就会知道今后该如何做。

田野刚刚3岁,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每天,妈妈都和他说很多话,他也会不断重复妈妈的话。一次,妈妈带他去公园玩,迎面走来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个头比他高一点。他主动叫了一声:“哥哥。”那个小男孩也停下脚步,两个孩子对望时,小田野又说:“你好!”那个小男孩也笑了。

两人走开之后,母亲很高兴地说:“你真有礼貌,见到不认识的小伙伴都能称呼他,还说‘你好’,妈妈真是太意外了,妈妈喜欢你!”至此以后,总是会看到田野向陌生人打招呼,引得大家都夸他是有礼貌的好孩子。

当孩子的确做得好时,父母对他的表扬应明确而具体。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就会用章可循,否则,可能会一头雾水。比如,父母认为孩子今天的作业完成得很好,但在孩子临睡觉前,对孩子说了句:“今天做得不错!”孩子可能会回想今天一天的行为,想想父母在表扬他什么。因此,表扬的艺术有时也体现在“明确到位”。?

建议三、当孩子没有做好时更要表扬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做好,而父母也不是在孩子做好时就表扬,做错时就批评。如果父母能学会在孩子做得不够好时,不虚假地表扬他,那才是智慧和艺术。

孙鹏是初中3年级的学生,无论人品,还是学习成绩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孙鹏几乎是在父亲的夸奖声中长大的。他的父亲很会灵活应用表扬,并且很讲究艺术。

小学2年级时,孙鹏刚刚学习写作文。一开始,他对自己很不自信。当他第一次把自己写的作文递给父亲过目时,心中充满了不安。父亲读完后,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很多,几乎让人找不出可以认可之处。但是,父亲为了不打击儿子的积极性,说了一句:“非常不错,这是你第一次写作,爸爸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比你差远了。”听了父亲的话,他长松了一口气。不久,父亲看了他的第二篇文章,发现与第一篇相比的确进步很大。

这位父亲的智慧在于他表扬的不是儿子的文章,而是儿子第一次写作的尝试。一句“非常不错”激励了孩子写作的积极性,一句“爸爸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比你差远了”更是让孩子知道他的提升空间很大。每一个孩子都会认为父母是自己的偶像,当他知道父母小的时候和他一样,他就会认为自己并不是很差。

也许父母会清楚的记得自己小时候比孩子强多了,但是,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一定要把孩子比下去或者尊重所谓的“事实”,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做才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当然,父母可能会认为:明明孩子做得不好,却要说“非常不错”,这不是在说谎吗?其实不然。孙鹏的父亲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鉴,那不是一种欺骗,而是一种智慧。所以,父母要善于在孩子做得不到位时艺术的表扬他,此时,孩子受到的激励会更大。

建议四、表扬孩子的“用心”

父母看待孩子的成功与失败,不仅要看到结果,更要看过程。孩子可能常常“好心”办“坏事”。比如,孩子想为客人倒茶,却不小心把水倒在了外面;孩子很积极地帮父母洗碗,却不小心打破了碗碟……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孩子身上应该是屡见不鲜的。

此时,父母如果只看到结果,那真的找不出要表扬孩子的理由,如果看到孩子的“用心”,那表扬孩子就不是难事了。当孩子好心干了“坏事”时,如果父母说“没关系,你能帮忙,说明你长大了,懂事了”,孩子会很欣慰,也会从做错事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当父母对孩子的“用心”表扬之后,再帮孩子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的表扬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建议五、当众表扬孩子要谨慎

父母对孩子的表扬不仅具有激励孩子的作用,而且会有反衬他人不足的作用。因此,父母如果要当众对孩子进行表扬,一定要谨慎。

上初中2年级的陈亮,在期末考试中进步很大,父母很高兴。开家长会之后,母亲和陈亮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陈亮的同学吴刚和其父亲,无法避免的是,大家谈及了孩子的成绩。

陈亮的母亲在谈话中得知吴刚这次考得不好,就没有表达对陈亮的赞扬,只是说了一句:“陈亮还需要努力!”

试想,陈亮的母亲如果在对方面前大大表扬陈亮的进步,无形中,陈亮会觉得自己比吴刚强,而且吴刚的父亲也会更加生吴刚的气。这样的表扬不但滋长了陈亮的傲慢,也让对方感到不自在。所以,父母当众表扬孩子一定要谨慎,否则,父母对孩子的表扬不但谈不上“艺术”,还会有很多“副作用”。

【教育箴言】

表扬孩子的艺术其实是没有绝对的操作标准可寻。父母只要完全了解孩子的性格,理解孩子的内心,无论孩子做好还是做得不好,都想着要帮助孩子、激励孩子的话。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会成为一种艺术,而艺术的本质是让孩子在父母的言语中成长起来。因此,父母无需刻意追求艺术的表达,只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的一切,孩子一定会得到最大的激励。

21. 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

当孩子进步时,最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给予肯定的话,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和期望,更会及时把喜悦转化下一段人生旅程的动力。

【经典事例】

语文王老师在学校教4年级1班和2班的语文课。这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不多,一次期中考试之后,两个班的学生进步都很大,而且平均成绩几乎一样。于是,王老师想对两班的学生在不同时间进行肯定,来看看学生的反应会有什么不同。

成绩出来的第二天,他就及时地肯定了1班的学生。他这样说道:“这次考得不错,我能看出来大家都很努力,老师很高兴,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然而,他并没有在这个阶段对2班的学生表示明确的认可,只是分析了卷面,并对个别进步大的学生单独表扬了一下。

接下来的学习中,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劲头明显不同。1班的学生因为全体受到老师鼓励,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而2班整体看来和以前并无变化。一个月之后,1班学生的进步很大,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此时,王老师才针对期中考试的成绩,对2班学生说:“你们期中考试考得不错,接下来的小测验,希望能够更上一层楼!”但是,因为离期中考试已经过了1个月,当老师说完这些话后,大部分学生表情呆滞,好像和自己没有关系一样。当然,接下来的小测验,1班的成绩超出2班很多

至此,王老师感受到及时肯定的重要性。为了不让2班同学落下,他在小测验之后,专门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把2班每一个孩子的进步之处都列举出来,并提出表扬。即使有些学生没有进步,或者完全退步了,他也对他们提出期望和鼓励。受到鼓舞的2班学生,不久就赶上了1班,大家齐头并进,学习热情越加高涨。

【教育启示】

两批同等程度的学生,就是因为获得肯定的时间不同,之后的结果就不同。原因在于,考试之后,学生们针对自己的成绩都会有一个期待,考得好的同学期待老师肯定,考得不好的同学期待老师帮助。如果原本的期待没有被满足,时间一长,期待自然渐渐消退,这时再提出表扬,意义就不大了。好在王老师在小测验之后,及时弥补了对2班的“亏欠”,使得2班学生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同样,孩子获得进步的时候,心里也会对父母有一种期待,期待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肯定。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心理期待期”中给孩子正确的评价,就等于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会因为满足而继续前进。就像一个饥饿的旅行者,只有在吃饱饭之后才能赶路。如果没有获得及时的食物,旅行者就会在原地解决温饱问题,如果原地解决不了,可能会放弃此次旅程。而孩子就是旅行者,父母及时的肯定就像粮食和水。

所以,父母要正确把握赞扬的时机,在孩子取得微小进步之后,父母的肯定最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及时的赞赏,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失望,即使以后再补也无济于事了。那么,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借鉴以下几个建议来操作。

【教育建议】

建议一、要重视孩子的进步

父母是否能及时肯定进步中的孩子,完全在于父母是否重视孩子的进步。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很有限,对孩子的进步也不以为然的话,就不可能说出赞赏或鼓励孩子的语言。但孩子却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赏识,因为他想证明父母对自己是重视的。

赵兴杰是小学4年级的学生,他英语成绩一直平平,但今天在英语课上表现很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一回到家,他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英语单词听写得了满分!”

“听写了多少个单词啊?”妈妈淡淡地问了一句。

“听写了10个,每天上课老师都要听写10个,我今天全都写对了,老师夸我进步很大!”兴杰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

“才写对了10 个单词,有什么可得意的。”妈妈好像还不是很满意。

兴杰强调说:“我以前没有全写对过,今天全部写对了!”

“那是你以前做得不好,现在这样是应该的!好了准备洗手吃饭吧!”妈妈反驳道。

听到妈妈的话,兴杰非常失望,闷闷不乐地去洗手了。

其实,赵兴杰的母亲没有说错话,只是这些语言不适合现阶段的兴杰。如果兴杰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满分,并且因此而骄傲的话,母亲的这番话是恰当的。但是,兴杰现在刚刚有一点进步,母亲这种“不满意”的态度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虽说孩子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但对于孩子的进步,父母没有表示出认同和重视的话,孩子很可能因此而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建议二、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

当孩子自己感觉到进步,并且向父母展示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此时,孩子从父母的认同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会进一步做自我认可和评价。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非常重要,这决定了孩子以后是自信地面对人生,还是自卑地得过且过。

王宇上初中1年级,学校运动会时,他在年级50米短跑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回家后他高兴地对父亲说:“爸,我今天比赛得了第一名。”

父亲问道:“是吗?第一名,一共几个人参赛?”

“进入决赛的4个人,第二名和我还相差一大截呢!”王宇自豪地说。

“不错,不要骄傲啊,继续努力!”父亲认真地提醒道。

王宇回应说:“嗯,爸,我知道了,我会加油的!”

父亲简单的几句话,道出了对儿子的认可和期待,孩子也从中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激励。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不需要长篇大论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那怕就是简单几句真心的鼓励,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但可以激发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很有好处。

建议三、对孩子提出期待后,要留心观察

任何一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要求和期待。当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定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转变。特别是在孩子改进时,父母应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孩子会因此做得更好。

姜晓伟有随手乱放东西的坏毛病。以前,父母总是批评他,但有一次,在他随手把铅笔放在餐桌上的时候,母亲说:“晓伟,从现在起,妈妈要看看你能不能改掉这个乱扔东西的毛病,我相信我的儿子能做到!”并在晓伟书桌前的墙壁上贴了“物归原处”四个大字以示提醒。

第二天开始,母亲特别注意观察晓伟的举动。当晓伟把用过的剪刀放回工具箱时,母亲高兴地说:“我说我的儿子能做到吧,真不错,剪刀放回原处了,很好!”得到表扬的晓伟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进步很大,而母亲也不吝啬对他的肯定。两个月后,晓伟完全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很多父母给孩子提出期望时很积极,之后却没有仔细观察孩子的改进。实际上,孩子的确在转变,但是,因为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认可,就渐渐忘记了父母曾提出的要求。等到再犯错的时候,父母会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错误,并说一句:“我上次提醒过你,你还是不改!”其实,不是孩子没有改,是父母没发现。所以,父母如果想让孩子记住自己的要求,首先自己要记得留心观察。

建议四、及时鼓励孩子的微小进步

很多父母当给孩子提出期望后也仔细观察了孩子的行为,但是当孩子进步的时候,却在心中“暗喜”,心想“这孩子,还挺有记性!”但是,父母也许过两天会发现孩子又“没记性”了。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时,不应该“暗喜”,而应该“明喜”,父母的喜悦就是对孩子的肯定。如果父母还能表扬两句,孩子也会高兴,孩子高兴了,就更愿意努力去做。

王蕾活泼好动,平时家人说话,她总是爱插嘴。父母提醒过她很多次,总是没见她改正。一次,母亲和王蕾去超市购物,母亲碰巧遇到了一个朋友,两人随便寒暄了两句,互相道别之后,母亲突然发现王蕾异常安静,根本没有插话。原来,是一个布娃娃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但是,母亲还是表扬了她。母亲说:“妈妈今天发现你没有插嘴,真是太好了。这样多好,妈妈可以和阿姨完完整整地说话,阿姨也会觉得很舒服。‘不插嘴’才是有礼貌的孩子!”王蕾腼腆地一笑。令人意外的是,从超市出来后直到晚上睡觉前,王蕾插嘴的次数明显少于平时了。

于是,临睡前,母亲还不忘记鼓励王蕾说:“不是妈妈夸你,你今天真的很好,从超市回来,在家人谈话时,你的插话次数少很多!这就是进步,今天少几次,明天少几次,逐渐不就不插话了吗?你说对不对?”

王蕾恳切地点头,带着甜蜜的微笑入睡了。

对于孩子需要改正的毛病,不可能一次就改得干干净净,这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而是一步上一个台阶的过程。只要孩子上了一个台阶,父母就要及时肯定,哪怕是孩子刚刚抬脚准备上台阶,父母的肯定都会让孩子坚定地迈出下一步。因为,父母及时的表扬就是及时地强化了孩子的正确行为,孩子也很愿意接受这种强化,并会以此作为前进的动力。

建议五、给孩子提出新期待

在孩子进步的时候,及时表扬是很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开始维持这种进步,说明他已经开始原地踏步了。此时,父母如果还像孩子第一次进步时表示赞许的话,很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傲慢,孩子会不屑与父母的认可,或者干脆对表扬产生依赖,要是得不到表扬就不好好做。这样的话,就完全违背了赏识教育的初衷了。

所以,针对孩子已经开始维持的进步,父母无需大加肯定,而且要对孩子提出新的期待,让孩子知道这并不是行为的尽头,而仅仅是一个开始。比如,孩子从没礼貌变得有礼貌后,父母对孩子新的期待就是:不因有礼貌而骄傲。这样,孩子就会踏踏实实地为“如何不骄傲”而努力,这就避免了因表扬而产生的“副作用”,同时,又更进一步地激励了孩子。

【教育箴言】

父母是否能即使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在于是否能发现孩子的进步。如果没有发现,“肯定”又从何谈起。所以,父母先做一个细心人,在和孩子经常性的接触中,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孩子进步了,哪怕是一点点,都要及时地进行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就会在父母的认可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就会更加努力。

22. 让孩子感受到表扬的真诚

“表扬”是赏识教育的一部分,父母能恰到好处地表扬孩子,孩子才会在父母的肯定声中真正成长起来。然而,父母对孩子的赏识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表扬的言语也一定是真诚的。唯有真诚的表达才能撞击孩子的心灵,才能激发他无限的潜能。

【经典事例】

王芳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平日里,她的父母不太善于表扬她,当她做错事情后,批评倒是时常发生。一次,她的母亲听说“赏识教育”对孩子大有好处,就决定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

母亲回家后,看到王芳在写作业,就夸了一句:“你今天不错,没看电视就在学习,不错嘛!”王芳并没有显得很高兴,反而很无辜地看了母亲一眼。

过了一会儿,母亲叫她洗手吃饭,看着王芳正在洗手,母亲又说:“我女儿一直有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此时,王芳说:“妈妈,我可从来没听您说过这样的话!”

王芳的语气里流露了一丝不适应,但是,整个晚上,母亲还是在不断地表扬女儿,比如:“我女儿总是帮我收拾碗筷,不错!”“你的作业写得很工整嘛!”等等。临睡前,王芳终于忍不住说:“妈妈,您没事吧?怎么一晚上都跟背台词一样!”

【教育启示】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的行为有所改进时,父母因此而喜悦,于是给予表扬,这样的表扬是自然而真诚的。而王芳的母亲只是听说赏识教育好,就一味地把王芳的日常行为提出来称赞,王芳自然觉得莫名其妙。如果王芳每天放学回来都看电视,那母亲一句“今天没看电视,很好”,就是表扬对地方了。而王芳的母亲为了落实赏识教育而赏识孩子,这里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了明显的目的,自然而真诚的表达就很难做到了,孩子也不容易接受,更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效果。

父母要知道,“表扬”是对孩子表示赞扬,是父母内心因孩子的行为而有了高兴、喜悦、自豪之情,并把这种真实的感受通过亲切的语气、温和的眼神、鼓励的言语等方式表达出来。父母如果没有内心真实的感受作为前提,即使表达出对孩子的表扬,也会让孩子感到不自然、不真实,不但起不到激励的效果,孩子还会因此而产生反感。

所以,真诚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交流的前提。而表扬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方式。所谓教育就是父母所做的,孩子不仅能看到、感受到,最重要的是学到。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真实而诚恳地对孩子表示欣赏。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

父母对孩子的真诚在于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父母内心并不觉得孩子值得表扬,但因为要落实“赏识教育”就有口无心地对孩子说称赞的话,这样,孩子虽然听到了父母的表扬,但心里感受不到父母的真诚。父母内心的意愿隐瞒不了自己,更欺骗不了孩子,因为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是心与心的沟通。如果是这样,孩子不但没有从父母的赞扬声中获得激励,而且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时间一长,孩子很有可能从父母的榜样中学会了言不由衷。所以,如果父母暂时不认为孩子的行为有获得称赞的必要,与其犹豫地说出肯定的话,不如保留自己的想法。

同理,当孩子所做的事情让父母感到高兴时,父母不要压抑自己的喜悦之情,因为父母表现出的喜悦就是对孩子的肯定,此时,父母表达出的赞扬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所以,请父母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也算是对孩子的尊重。

建议二、表扬孩子要认真

当孩子进步了,父母也认为给予赏识必要的,那就请认认真真地表扬孩子。父母最好能暂时停下手边的事情,看着孩子的眼睛,表达对孩子的满意。如果父母一边忙着事情一边随口表扬,孩子不但感受不到父母的重视,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

马浩然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一天,他在学校珠算比赛中得了第一名。放学之后,他一进家门就迫不及待地冲向看球赛的父亲说:“爸爸,爸爸,我今天珠算比赛得了第一名!”

父亲因为看球赛太专注,没有听清浩然的话,问了句:“什么?”

浩然大声地说:“我今天珠算比赛得了第一名!”

父亲的眼睛盯着电视荧屏,说了句:“好啊!不错!……进了,进了,好球!”爸爸一拍大腿,一脸喜悦地面朝儿子说:“好!”

浩然觉得爸爸根本没有因自己的成绩而高兴,而是因球进了而高兴,于是,一脸委屈地哇哇大哭起来。搞得父亲一头雾水,说:“不是得了第一名嘛,哭什么?”

浩然也说不清楚,哭得更大声了,直到母亲出来安抚后,他心灵的“伤口”才算愈合了。

这样的场景可能在很多家庭中都出现过。孩子年龄小,没有能力把自己的想法组织成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他通常会用表情或行为表达内心的不满。当父母表扬孩子时,如果表现出漫不经心,孩子会很敏锐地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敷衍。父母的这种态度会激起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误认为父母对自己不重视。

如此一来,孩子感到受冷落的同时,也会怀疑这种交流的必要性,以至于下次不再告诉父母自己的进步。所以,父母表扬孩子的时候请专一一些,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赏识,才会激励自己好好做下去,才会接连不断地把自己的成长展现给父母。

建议三、不做一味的“叫好者”

作为父母应该理智而真诚地表扬孩子,而不是做一味的“叫好者”。对于孩子的表现,父母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孩子表现好时,父母不仅应该真心地肯定孩子,还要理智地告诉孩子好在哪里。如果孩子做的不好,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就需要一些艺术和智慧了。

这是一位母亲的描述:

小鱼好像很受不了我对他夸张的表扬。每当小鱼搭好积木或者画完画,都会欣喜地喊:“妈吗,你看!”此时,如果我说:“哇!我的宝贝真能干啊,真棒啊!”小鱼就会立刻制止我,一副不想听我说话的样子。如果我说:“棒棒,你真棒,我要和你一样棒!”那小鱼弄不好还会生气。

小鱼很在乎表扬,而且是容易接受实质性的表扬。他很注意我的表情,喜欢看着我的眼睛,看我究竟怎么表扬他。后来,我不在简单地“叫好”,而是拉过他的小手,直接说出欣赏他的地方。比如,他让我看他的画时,我会说:“我看出来,这是个水管在喷水呢,前面是火,这个地方画的不错。”此时,小鱼都会轻轻地“嗯”一声,表示认可。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进步,不应该是简单地在旁边“叫好”,而应该真诚而明确地表达出欣赏之处。孩子尽管年龄小,但他能判断出父母的表扬是否真诚,更能从父母的眼神、表情、动作和言语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所以,父母真诚而理智地表扬,让孩子获得的不仅是激励还有尊重。

建议四、不要用表扬束缚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真诚表扬会激励孩子积极向上,但是,父母是不是会尝到表扬孩子的“甜头”后,不自觉地把表扬当成了交换孩子好好努力的“条件”。如果孩子一旦发现父母用表扬来约束他,就会用捣乱和哭闹向父母抗议。

12岁的李婉竹学习小提琴有5年了。一个周末,家里来了父母的朋友,大家寒暄的时候,其中一个朋友提出想让婉竹表演一曲。于是,母亲就让婉竹准备准备,可是,婉竹不想表演。

母亲说:“你就拉上星期新学的那个曲子就好,那个曲子你拉得很好!”

婉竹还是表示不愿意,母亲执意想让她表演,就不断地说:“你提琴拉得不错,每次老师都表扬你,为什么不表演呢?”

婉竹还是不肯,母亲接着说:“这些叔叔阿姨都知道你会拉提琴,妈妈也经常在大家面前夸你有音乐天赋,为什么不展现一下呢?”

婉竹说:“妈妈,我拉琴是因为喜欢,又不是为了展现。你别说好听话了,反正我今天不拉。”

母亲拿她也无可奈何,只能愤愤地离开,并向朋友解释说,婉竹今天身体不舒服。

母亲说出的“好听话”就是为了让她出去表演一曲。父母这种对孩子的称赞有明显的目的性和约束性,而不是因看到孩子有某方面的进展而产生的喜悦之情。父母没有由衷的喜悦,怎么会有真诚的鼓励呢?

如果父母用表扬来换取孩子的表现,那么,这无疑给表扬添了一份功利色彩,时间一长,孩子也会在希望别人做什么之前,先说一番“好听话”。所以,父母这样的表扬,不但没有真诚可言,更会成为孩子走向世故的加速器。因此,唯有父母真诚的表扬,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箴言】

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只有遵守“真诚”的原则,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表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父母过度表扬、带有目的性的表扬、漫不经心地表扬都属于不真诚的表达。这样不但很难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还有可能让孩子变得傲慢、世故或者逆反。因此,父母真实地尊重自己的内心,并理智而真诚地对孩子做出正确的评价,孩子会在父母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赏识孩子就是最好的激励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