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
君臣关于读书的对话
历史上许多帝王并不是都像秦始皇,把书烧烧了,而是自己喜爱读书,也敬佩读书人。只是古代帝王读书功利性非常强,宋徽宗说的最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黍。其实了解历史,借鉴当今,治国安邦,却是要读书。所以历史上有不少帝王读书和劝臣子读书的佳话。
1.孙权和吕蒙
三国时期,吕蒙在浔阳做县令的时候,孙权对他说,你现在担任朝廷重要职务,是不是读点书啊。吕蒙以军务繁忙推托,说没时间。孙权说,我希望你读书,不是要你做学问,只不过了解过去历朝的事情。你说事情多,哪里有我忙呢?我还常常读书,你就不能都点吗,何况挺有收获的。
吕蒙见君王这么说,再也不能推脱了。吕蒙博览群书却不泥古,用前人的知识来丰富自己,拓宽了眼界。后来鲁肃到浔阳,跟吕蒙交谈,十分吃惊,半开玩笑地说,你如今的才略高了不少了啊,不再是过去那个吴下阿蒙了呢。吕蒙也开玩笑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老兄怎么知道这么晚啊!
吕蒙发奋读书成为古代名将勤能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关羽,使东吴实力大增,成为东吴四杰,封侯拜将,受勋殊荣,都是读书受益。
读书的好处很多,史鉴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数学使人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2.窦仪和宋太祖
窦仪天津人,十几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五代后晋的进士,翰林学士,精通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学识渊博。他的四个弟弟相继考中进士,时称“五子登科”,《三字经》里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具名扬”说的就是窦仪五兄弟。
宋太祖重视读书人还是有故事的,开国的时候,他命宰相写一个过去君王没有用过的年号,改元为“乾德”。乾德三年,太祖平了后蜀后,选了一个后蜀妃子入宫。
一天,皇上去这位妃子房间里,看见她的梳妆盒很好看,便拿起来端详。里面有一面精致的铜镜,背面有“乾德四年铸”几个字。他十分吃惊,今年才是乾德三年,这镜子怎么是乾德四年铸的呢?为了弄个明白,他向妃子借用一下,带着疑问,拿出来给宰相看。他说,今年才是乾德三年,怎么已经有乾德四年铸的铜镜呢?有点像超市里的牛奶,买的那天是这个月一号,上面却印七号八号。宰相左看右看,左思右想,就是答不上来。
皇上只好把学士陶谷、窦仪叫来。两人都是当今大儒,窦仪看了一下镜子上面的字说,这镜子一定是蜀国的东西。宋太祖问他为这么肯定?他说五代时,后蜀君王王衍就用这个年号,应该是王衍乾德四年铸的。宋太祖这才明白,自己的年号成了套牌了。没有文化真可怕,感慨地说,宰相当用读书人。太祖杯酒释兵权也是有其原因的吧。
窦仪还是一个敢于直言的人。一天赵匡胤去起草文件,到了宫门口,见皇上穿着便服,头上光光的,还赤脚坐在那里,活像一个刚从地里除草回来在门口休息的老农。他在门口站着不进去。赵匡胤说,怎么还不进来啊?窦仪点点头,指指教。老赵才意识到自己太随便了,只好叫人拿了冠带。等皇上穿好,他才进去。然后对皇上说,陛下是开国之君,应当注意形象,用礼法昭示天下。赵匡胤听了后正敛神色,称谢不已。后来他当了礼部尚书。
陶谷在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前,他抢先拟好周恭帝禅位制书,作为宋太祖受禅之用。论才气学问窦仪高,所以他嫉妒,深怕窦仪的名望超过他,于是依附赵普,联合其他几人,排挤窦仪,所以窦仪到死未能拜相。
3.唐太宗和房玄龄
欧阳修说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琢,还是玉;人不学,会受外界影响而变化。变化了,大的可以篡权夺位,小者可以到处骗人。读书对人非常重要,道理就在这里。因为书里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古代没有教人做坏事的书。
许多君王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毛主席一生读了很多书且不说,唐太宗也常常读书,他非常重视读书人。他曾经对房玄龄说,凡是人都要需要好好读书。于是跟房玄龄谈起自己读书的经历:过去江山未定,东征西讨,把时间都花在军国大事上面去,没时间读书。如今四海升平,处身殿堂,又没时间读书,平时只好让人读给我听。我这么读书,渐渐懂了一些道理,比如教育人们怎么做一个开明的君王,怎么做一个称职的臣子,以及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如何做一个好儿子。现在知道读书多么总要,怪不得古人早就说过,不学面墙,莅事惟烦。如今回想起过去做的事情,好多都没道理呢!
房玄龄是山东临淄人,李世民得力谋士,参与玄武门之变,是五功臣之一。其他四人是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和侯君集。他写奏章,从来就不打草稿,而且言辞贴切,深得皇上看重。担任宰相十五年,儿媳妇是高阳公主,女儿是韩王妃子。
读书有益的感受,他应该是从房玄龄身上体会到的。房玄龄十八岁就是进士,可谓满腹经纶。
4.晋平公和师旷
师旷是春秋时期比较有名的乐师,虽然是盲人,心里比谁都明白。一次,晋平公说自己是七十岁的人了,想学习,却当心年纪太大,学不进。师旷说,何不秉烛而学?晋平公以为他开玩笑,严肃地说,哪有臣子戏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一个盲人,怎么敢跟您开玩笑呢?我听说,年轻的时候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光;中年学习,就像中午的太阳光;老年人学习就像蜡烛的光。有光亮总比抹黑走路好吧?晋平公一听是这么个意思,常高兴地说,你说的真好啊。
一次晋平公跟大家喝酒,喝到高兴时,他很有感慨地说,做国君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高兴怎么说就怎么说,没人敢违背?师旷坐在他身边,听了这种不着调的话,不好当大家的面说国君,就用琴撞他。晋平公掀起衣躲他,琴撞到墙上,琴也坏了。晋平公说,乐师,你撞谁啊?师旷当然不能直说,他道,今天我身边有小人在胡说八道,我就用琴撞他。晋平公说,在你身边的人正是寡人啊!师旷故意惊讶地说,啊哎!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身边的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警告。看看,晋平公身边都是什么人?一堆阿谀奉承的人!只有师旷常常警醒国君,幸好国君还能听得进,否则杀头又不是不可能。
晋平公没有使晋悼公的中兴延续下去,政权落到六卿手上,公室衰弱。这个跟他过重赋税有关,加上晋国军队的建制,变成了家天下。叔向说,到了晋平公,晋国走到了末路。再就是跟师旷有关,晋平公问他怎么治国,他说清静无为,大包容。学老子的理论,和后来墨家的理论,岂能对付得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六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