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高山流水
第二章:高山流水
(一)
与新朋友谈话投机,并不能减轻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到宿舍里不久,同寝室的北京女孩儿薛岩就沮丧地通知了她:教建筑学的汪老师刚刚通知了,第一次的建模作业展示课将提前到十一黄金周之前完成,也就是说,距离目前的时间不到三周了。“选题是‘写字楼’,要命吧?居然不是住宅!”薛岩抱怨道:“心里一点儿底儿都没有,怎么办呀?”
“要不然,去找师兄师姐的往日作业研究一下?”另外一个同寝室的北京女孩儿陈柏桐说。
“建筑学这门课,这几年都是汪老师一个人教的,研究了别人的,很容易被他看出来的。”薛岩说。
“你们也真有出息,还能想到抄袭!”上铺一个冷淡的声音如是说:“这么好的机会,可以展示才华,还抱怨什么!写字楼大气磅礴,真太好了!”
地下站着的三个人不用想,就知道上头的是刘薇薇。她一口气能说这么多话,与她的“高冷”学霸的“人设”完全背离了,可见她真的是特别激动。
其实,就像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大学生第一次排练戏剧,也像商学院的学生一次模拟企业管理,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来说,第一次的建模作业本来是颇让人兴奋的:经过了长达2年的学习,终于有机会能够自己“盖”一栋大楼了,还可以与同班同学们在课堂上分享。
然而,理想与事实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所有同学都没有任何建楼经验,更没有企业管理经验,怎么可能轻易组织一项庞大而细碎的工作?而且,造一栋楼(的PPT案例),并非弄一个外观就可以,还牵扯到复杂的建筑工程、内部构造工作,涉及的知识并非大三的学生都学过的,必须细致查找资料、“现学现卖”。
说到这次的建模作业,建筑(1)班遇到了一位颇为难缠的汪老师:汪老师本人不仅是冰华大学的资深教授,还是位身体力行的生意人,在京城里与人合股开了建筑设计公司。为此,他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对于实用性、建筑成本的重视性,远远大于其他学究型老师。对于多年来习惯于“闭门造车”的同学们,更是无形中提高了难度。
裴任之虽然一向对造房子有兴趣(不管哪种性质的),但一想到要在全班PK(而自己在班里又属于后进生),也难免诚惶诚恐。
为了能推陈出新、出创意,她决定,从英文建筑学巨著中找寻灵感。
万事开头难,当她从图书馆中将大几本皇皇巨著搬来时,才发现:这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看图说话的工作。自己居然连很多英文单词都不认识。或者说,只知其“词”,不知其意。一个单词单独看是认识的,连在一起串成句子就没有把握了,更难以理解其中建筑大师们的思想。所以,闭门造车是肯定不行的,一定要求教牛人。
她一一给同班同学们打电话,选的都是英文高手。
罗东浦说:“我自己的建模主题都还没有选好,哪里有时间帮你看英语?”
苏炳辉说:“小裴,这样好不好?——你有哪些问题些归纳总结一下,周日,我们一起吃顿饭,一趟探讨了。我被派去参加市里的学生联谊会,连续三天,周日前都不在学校里。”
孙晶说:“有没有搞错?小裴,我的英文有好到能给你做辅导的地步吗?我马上就要考GRE了,实在是无力分心给建筑大师,尽管他们都很伟大。这次作业,我都想找个人抄抄呢!”
最后问了傅道宁,傅道宁说:“我坚决不同意你去英文著作中寻找灵感。想我中华泱泱
大国,有何理由拾人牙秽?你应该和我一样,多画几张草图,走独立自主之路。”如果再往下说,简直要上升到一个民族立场的问题了。裴任之只好住了嘴。
看来,每个同学都比总理还忙。自己区区庶民,怎么好意思去打扰百忙之人呢?
班里36个学生,只有9个女生,按照惯常思维推断,女生应该更加受到照顾,男生应该普遍有怜香惜玉之心。尤其是小裴、李曼妮这样的漂亮女孩儿,本应一呼百应,随便一撒娇,就能招来一堆救美的英雄。
但是实际情况与“惯常”思维的出入比较大。
首先,说过了,冰华大学就不是一个看脸的地方。你长得帅也好,漂亮也好,都没有什么用处,这是一个真刀实枪拼智商、拼勤奋的地方。班长苏炳辉所以能有威望,不仅因为他胸怀天下、领导能力强,主要是因为他学习成绩太好、智商超群。
再者,冰华大学也不是一个强调性别差异的地方,刚好相反:基本模糊了性别。竞技场上,无论男女,所有人都是你的对手。你不会因为一个对手花容月貌、异性相吸,就对他/她手下留情,你甚至会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被他/她的表象所迷惑、掉以轻心,更加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搏命。
在这样一个处处是高手、对手的环境中,叫天天不应,小裴感到的绝对不是高等学府的“高处不胜寒”,而是“尘埃低处很无助”。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理科生,她本来应该适应这个环境的,初中、高中她都在奥林匹克集训班,班里的男女同学比例甚至要比冰华大学更加悬殊。实际上,她也适应了,学生时代至今,她从来没有想过同学之间的性别存在差异这个问题,也从来不知道:玫瑰也是战斗武器,——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美女,有可能享受特权。
然而,无性别差异的良好意识,并不能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她需要有人给予她学习上的帮助。中学时代,那是小裴的黄金时代,她可以相轻松地取得班里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没有必要去向别人请教问题、寻求帮助,只有别人向她请教的份儿。
上了冰华大学之后,她才深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一下子从“天之骄子”沦落成了“下层人民”。所以,两年多来,她心里一直在质疑她从小呆的岭南省的教育质量与平均智商水准,——怎么比人家湖北、山东、江浙的小伙伴们差那么远呀?
当然,早也应该知道的,没有一个700分+,在以上几个教育牛省,也甭想考上冰华大学的建筑系!这个分数本来就不是和岭南省在一个水平线上的。
总分750分(每科满分150分),700分+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数理化三科,都要接近满分,留下少量的错题空间给英语和语文:英语、语文都有作文,是不太可能得一个140+的。中国人就是比美国人实在,实打实“分分计较”。所以,建筑学一班的同学们,每每听说欧美学校的考试体系中,有学生获得个什么几科全A的成绩,就会特别不屑。将分数模糊分为A\B\C\D\E几个级别,就是得一个全A,又算什么真英雄?
(二)
所以,再次在冰华园里碰到那个管理学院的JASON师兄,小裴连幽默调侃的劲头儿都提不起来了,一副霜打了茄子的样子,声音自认为像极了鲁迅《故乡》里的中年闰土。
“师兄好。”
JASON最近一直在练习入乡随俗,本来想学着北京大爷大妈们的语气问问她:吃过没有?见了她的表情,心思一转,就听到自己说:“要不要,一起去晚自习?”
说实在的,他来冰华大学读研没有多久,今天是第一次去晚自习,正愁没人带路呢。有个熟门熟路的陪去比较好。
裴任之的反应比较淡漠:“好呀。你打算去哪儿?1教、2教?图书馆?”
“哪儿人比较少?”JASON问。
“师兄,你好像不爱热闹,总爱去人少的地方。”
JASON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五分钟之后,两人出现在了逸夫堂,是冰华园里的一栋著名建筑,由于要学生证才能进去,晚上里边的人数比较有限。还好,这栋建筑没有听说闹鬼。
不久,JASON发现裴任之正在朝笔记本“挪字”,将一部足有1千克重量的英文巨著上的某些段落,整段、整段地抄在了笔记本上,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裴任之简单解释了一下自己的现状与目标:1,学校图书馆的书籍不让乱涂乱画、做标志。2,自己的英文高手同学暂时没空和自己探讨晦涩难句。3,自己誊写之后,这个周末打算找班长苏炳辉一起研究。
JASON问:“很难的句子吗?我能试一试吗?”
裴任之礼貌性地说:“好啊!”虽然内心并不抱太大的希望。虽然没有弄清楚这位师兄大本时学的什么学科,但在潜意识里,她认为:英语特别好的人,大本毕业就出国留学了,哪里还留在中国继续读研究生?
这段话是对一位英国建筑师设计理念的描述:
Extensive grading of the site was required to achieve the terracing of the courts, which step down to the north. The granite planters sharply define the grade. The same granite that paved the Walker’s roof terraces is used for the garden’s stairs and planter walls. In contrast to the predominantly European character of the garden, Rothschild found inspiration for the low stone walls in New England. The rustic effect of a split-faced stone appealed to him, as he explains, the idea was to soften the effect of the walls by making them seem more like the kind of walls that a farmer in New England might have laid. The battered walls are self-supporting and lay with soil, allowing for natural movement as the ground freezes and thaws.
JASON说:“本设计需要从南高北低的梯田一样的庭院,获得展览的平台。花岗岩花盆明确定义了级别。用于花园的楼梯和花盆种植的沃克的屋顶平台用同样的花岗岩铺成。和主流的欧洲的园林特征不同,罗斯柴尔德在新英格兰低石墙发现了灵感。一个分裂的石头乡村的效果吸引了他,他解释说,当时的想法是软化墙壁的效果,使它们看起来像那种在新英格兰农民可能铺成的——墙的效果。有裂缝效果的墙壁,与土地,将一起能自我支撑,为了适应地面冻结和融化自然的运动。”
以上这段话,是他看了原文不足十秒之后翻译出来的。
说完以上段落,他翕动了一下嘴唇,似乎觉得自己说的生涩,就补充说:“这位建筑大师感情丰富,望月生情,看到美景,才思涌动,那个灵感——不可抑止。”
裴任之惊呆了,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一不小心,发现高手就在身边。
“要不然,您请再来一段?”裴任之说。
JASON愣了两秒,说:“再来——一段?您这本书?”由于疑惑与微微兴奋,他的口气突然变得和冰华大学的欧美留学生一样了,跟着别人鹦鹉学舌“您”。
裴任之觉得不能轻易放过这位高人,立即又翻了一段,说:“您说的对,就这本书!别急,您慢慢来。”她也回过去两个“您”。
几个您字碰在一块,两人不由得失笑。
之后,大概只花费了40分钟,JASON就已经将裴任之折腾了两个晚上的“疑难杂症”全部回答了。之后的时间,两个人各干各的。裴任之整理思路、完成其他的作业。JASON也在像模像样地在电脑前折腾自己的管理学作业。
几个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图书馆的闭馆铃声终于响了起来。JASON似乎依然在投入作业,头都没有抬一下。最后还是裴任之提醒他:“阿姨要赶人了。”两个人才从图书馆里走出来。今晚的意外之喜让裴任之的学习信心大增,觉得前一阵伸出手里扶住她的,果然是一株大树,她得好好抱着。
她就对JASON实话实说:“您今晚给我的帮助很大,以后,我们还可以一起学习吗?”
JASON好像花费了3秒钟才弄清楚了她的意思,表情不见深浅,说:“太客气了。我可能只是英文比较厉害。”
裴任之立即红了脸,说:“我不会老是烦您的,只是偶然,偶然请教下英语。我自己也会努力上进,提高英语阅读水准。您要很忙的话,就算了。”
JASON则马上表示愿意和她一起学习,只是自己住在校外,还有些别的事情,一周内能一起学习的时间比较有限,希望她能理解。两个
人随即达成了一致,在JASON有空的前提下(比如下一周他就没有空),每周的周二与周三连续两天,一起在逸夫堂一起晚自习,时间为18:00-22:30,能更早也可。
裴任之觉得这个晚上收获太大了,真有点儿喜出望外的感觉。乃至分手的时候,注意到了JASON今天的穿着。还挺有品位:与往日穿无领衫的学生形象不同,他今天穿的是一件淡色的长袖衬衣,衬衣的袖口与领头都有雅致的刺绣,带着点儿阴柔的气质;下头配的是七分裤,露出了修长结实的小腿与特别精致的脚踝;一双脚却并不小,反而比普通人的更长。
而且,想起来了,今天见面时,他戴了个挺时髦的墨镜。9月的北京,根本不用戴墨镜,何况,撞到他的时候,天已经差不多黑了。一个朴素端正的学生为什么突然会变成了一个潮人?这个世界真奇妙。
如果是平时,男同学穿了什么,裴任之是根本不会注意的。
看来,今天自己是太开心了。——她目送着JASON慢慢走远,又在成片的银杏树下转过头来,露出惊讶的表情(可能是看到自己还没有走),之后有点儿羞涩,做了一个OK的手势,然后身段挺直地慢慢转过身去,消失在了迷人的夜色中。昏黄的灯光笼罩着他路过的银杏树林,有种不真实的写意感,如梦似幻。
裴任之的心里一颤,随即想象力横飞,——她知道,自己的建模作业该用什么主题了!
她想到小时候读那些古典文学作品,称赞美女的词汇数量众多,什么一笑倾城,什么沉鱼落雁,什么花容月貌、玉洁冰清——原来,用在建筑物上也同样的合适。
那一夜,裴任之又做了银杏树林里的梦,这次不是梦魇,而算得上一个美梦:暮色里,银杏树林的金黄树叶幻化成了纷飞蝴蝶,随着婉约的萧声翩翩起舞,有几只还潇洒自在地飞到了自己的长发上。只是,她想去找那个吹XIAO人,却怎么也找不到。
醒来后,她还是有点儿怕:按照科学原理,梦境都应该是黑白记录片,不应有彩色。为什么,自己能梦到金黄色?
———————————————————————————————————————
————————————————————————————————————
(三)
一周后,任之去眼镜店取新配的眼镜。老板大爷一见她面,就双眼放光,露出了一副八卦的表情,激动地问:“配眼镜时陪你来的是你朋友?男朋友?”
任之笑着说:“不是啊,他是打酱油路过帮忙的。长得挺帅,是我男朋友就好了。”
大爷说:“他这号儿的,学校里不常见。要说气质吧,他长得有几分像梁思成教授年轻时的旧照片,要说五官样貌吧,他更像个明星,演过《绿肥红瘦》、还有《暗渡陈仓》的?叫什么来着?你看过没有?——怎么,没有呀!喔,都是很不错的电视剧,演员名字我有点儿记不住了,特官话的一名儿。”
任之没有想到:这年头,大爷怎么和大妈一样都爱看狗血剧(听着这两个电视剧的名字都没有品位、故作雅致),说:“他是我们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才刚进来读一年级,叫JASON。所以,您可能以前没有见过他!”
“我没有见过的学生多了,学校里的眼镜店也不止我这一家,”冰华大学里的大爷都很重视叙述的逻辑性:“再说,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戴眼镜。——不过,我说闺女儿,我说两句不该说的:既然你们不是男女朋友,你最好还是离他远一点儿。”
裴任之一愣,好奇地问:“为什么?”
大爷饶有兴味地说:“他是一个典型的蛇蝎命,五官上,是‘男生女相’,身板却是男人中的男人,两者并不协调,命运多舛,好事坏事都容易碰到。还有,他眉心带愁、下颌有颗痣,这种男人,一般都很有城府,很容易‘克’到身边的亲友。”
裴任之听得云里雾里,笑着说:“只听说过女人‘克’男人的,没有听说过男人克朋友的。”
大爷说:“闺女儿,别不当回事儿,我说的是真的。我都70岁了,在冰华园里呆了快40年,能看到好多你们看不到的。”
正说着,方致远走进眼镜店了,他是按照裴任之的约定来付眼镜钱的。
大爷眼睛一亮,对裴任之说:“原来,你两个也是朋友呀!我说闺女儿,你这朋友一个个的,长得都和你一样俊呀!这小伙子我认得,致远嘛。人可好了,帮我抬过货箱。活雷锋!”
方致远颇为自豪地笑了。
裴任之问大爷:“大爷,那您老人家替我看看,这位是不是也有点儿‘克’?
”
大爷没有当她说笑,摘了自己的老花镜仔细看了两眼,说:“这个不‘克’,他没那个‘克’的气质,你们年轻人怎么说的,气场?对,——气场不够。”
裴任之笑说:“可我怎么都觉得,他挺‘克’我的,那天,我砸碎眼镜就是拜他所赐。只要跟他混在一起,我就特别倒霉。”
说着,两个人就当着大爷的面开始斗嘴了。
(四)
两个星期之后,建筑学1班的建模作业PK课如期而至。
按照抽签结果,第一个上台的是方致远,——这个开端非常好,令同学们精神为之一振,或者确切地说,是眼睛为之一亮,——作为建筑学系公认的“系草”,方致远多少有些紧张,半是羞涩半是笑嘻嘻地打开了自己的PPT,动作算不上优雅,却也麻利娴熟,当得起梨花飘
雪四个字。
由于近日“暴露狂”经常出没,方致远一直在自行“破案”。如此有限的时间里,他还能完成如此宏大的PPT,也让同学们刮目相看。
“我这次交出的建筑作品如图所示,主题是:节能环保是都市建筑的先行者。”方致远介绍说。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件表象比较普通的建筑物,看上去很像一个二线城市金融一条街上的“标配”,外立面是有点儿过时的玻璃幕墙,除了斜面做出了流线型的“肚腩”,有点儿起伏,别的未见特别。
但方致远的注解却是别开生面:“同学们以为我的设计平淡无奇,实际上‘肚子里’都是干货:首先,大家看这栋建筑的侧切面,中心分三层,如同贝聿铭的金字塔,是完全透明的,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建筑物一共32层,上端12层也都安装了太阳能节能设备。再者,主体写字楼去尽浮华,完全走的是实用路线,平均每4层都开辟出了面积为25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休息区,供写字楼职员休憩,减少电梯往返下楼的次数。而电梯的设计也充分节能:3台电梯从1层通往32层(分但双层限乘),2台观光电梯从1层通往20层,2台观光电梯从20层通往32层......”
方致远洋洋洒洒讲了近10分钟,已经远远超过了限定的5分钟,但汪老师颇为赞赏地耐心倾听,他对实用主义的作品比较感兴趣。
到了提问环节,同学们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相对专业,有的纯属搞笑。
罗东浦问道:“你那些个空中花园都是开放式的,直接对接空气,可是,同学,你难道不担心有人跳楼吗?”话音问落,班里一阵爆笑。
方致远自己也笑了:“与大自然接触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可以架高栏杆嘛,要不然,还可以装防护网。”
班长苏炳辉的问题比较学术:“据我调查,太阳能节能设备的造价并不低廉,安装上去之后,前期要比普通的电力设备耗费成本要高出至少30%。你是如何平衡这项开销与整体投资的成本的?”
方致远有所准备地答道:“所谓节能环保,并不是一个一锤子的买卖,而是指:在漫长的使用年限中,达到环保、节能、舒适的多重功效。按照太阳能设备,目前我选用的是国内**阳光设计的最新款式产品,只比普通的电力设备耗材高出不到20%的成本;而且,在长时间里的使用过程中,至少可以为该建筑节约超过20%的电力费用,1年节约20%就是500万元,十年就是5000万元,势必事半功倍。”
听了他的回答,多数同学都点头称是。
第二个上台的是女同学刘薇薇。与方致远的实用主义路线不同,作品一出现,大家都几乎都能看得出是个“学霸”弄出来的东西:所谓的写字楼是由四个多角几何方块堆砌而成,高低错落,从各个方向去看都呈现出不同的外形特征,带着明显的后现代解构特色,又有点儿重金属的气息,与北欧、德国的当代著名建筑一脉相承。很显然,光是计算这些几何模块的构造,就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与所有学霸类似,刘薇薇一改平时生活中清冷寡言的态度,信心满满地向大家解释说:“我的主题叫做日光森林协奏曲,向我最热爱的建筑学大师弗兰克.杰里致敬,是他上世纪90年代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带给了我诸多的创作灵感,关于金属的畅想,关于弯曲面的认知。”
在此之后,又有6位同学先后上台做了陈述,其中,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刘坤的“田园牧歌”写字楼,也有孙晶的天梯设计造型的现代建筑。
任之有点儿欣喜也有点儿感慨地总结:这当真是一个“看脸”的世界,最受同学欢迎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外形突出的作品。也不知道最后汪老师会如何去评判实用性与成本、内部设计与外形之间的关系。
(五)
裴任之是第九个出场的,这已经是下午第三节课了,同学们多少有些倦怠了,这个出场位次并不好。任之却暗暗给自己打气,“9”是个吉利数字,而且,也是迟师兄的幸运数字,也一定能带给自己幸运的。
好在,打开PPT之后,就听到了不止一个同学“我噻!”的赞叹声。
刘坤居然喊出来了:“梁山伯祝英台呀!”他居然从一栋建筑物里看出了古典戏剧的神韵。
他傍边的罗东浦“叫真儿”地说:“你为什么不说罗密欧与朱丽叶呢?”
“笨!罗密欧、朱丽叶里边没有蝴蝶!”刘坤说。
经他提醒,部分同学才看清:远看这栋建筑,就如同一只微微展翅的银灰色蝴蝶;对于建筑轮廓,裴任之不惜进行了大量计算,运用流线与曲线来达到了生动起伏的效果。
这是一栋带有浓郁的东方古典情节的建筑:高低错落的楼宇如同本土电子游戏中的秘境仙踪,高贵典雅,气象万千。青黛斜顶之下,形同大理石的外墙设计凹凸有致,远看层峦叠翠,近看古朴清新。与方致远的作品异曲同工,写字楼住建筑与副建筑之间,穿插了四块外观可见的空中绿地,遍种翠竹幽兰,与中国古代园林天人合一的境界一脉相承。
只是,裴任之的电脑效果图将这些草木做得过于浓郁了一些,远看稍稍有点儿阴森,罗东浦在下头悄悄说:“树种太多了,看着像神农架,藏了大秘密”。
刘薇薇正好坐在他旁边,点了点头。裴任之的作品超出了她的想象力,羡慕、嫉妒之情已在心里此起彼伏。她挑刺儿说:“这建筑好像一个亡灵,虽然吸引人,却太忧郁,我不喜欢。”
罗东浦反应够快:“谁叫她种兰花呢?兰花多忧郁呀,——叫我就全种牡丹,花开富贵嘛!”
再旁边,不怎么爱说话、却酷爱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黄毅彤同学突然说:“她也不想种兰花,可她用的那个软件里,现成的图片只有兰花,就直接贴上去了呗!”
罗东浦拍拍小黄的肩膀:“最喜欢你这幽默,技术派幽默。”
更多的同学还是对此大加赞叹。不仅因为这是今天第一次出现的“中国风”写字楼,而且因为这也是一眼看过去“颜值”最高的建筑,细节之处足见新意与品位:前五层楼正面设计了瀑布,进入写字楼,都形似要从“水帘洞”穿越过去;副楼远看形似古装美女花瓶,身姿窈窕,楚楚动人;色彩有层次,由棕褐到淡灰到砖红,过度自然,古朴典雅,令人过目难忘。
考虑到同学们已经比较困倦,任之力图让自己的发言言简意赅:“我作品主题是‘高山流水’,力图将当代都市看似乏味的写字楼工作带入天人合一、创新求变的理想境地。设计要点有三:首先,外部设计走的是类博物馆的曲面叠加设计,大量采用了天然合成的环保建筑材料。再者如图所示,内部采用多角度钢化玻璃,一方面营造水晶宫殿、仙境瑶池的视觉效果,二方面充分利用太阳光,达到方致远同学所说的节能减排的效果。最后,我的作品,从内部到外部,始终贯穿一个“水”的概念,除了大家一眼就能看到的瀑布,还有现在可以看到的四个空中水塘,还会安装一个室内游泳池与一个SPA房,全部建筑奖安装饮用水净化
设备。让洁净之水带给写字楼工作人员更多的工作享受。”
可能是因为介绍的话比较少,也可能是因为建筑“颜值”高,真的博得了同学们的好感。任之说完后,居然有人带头鼓起掌来,——这可是前8个同学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任之禁不住红了脸。
就连金口难开的汪老师也提了问题(之前他只问过两个问题):“市内大量采用钢化玻璃,远比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要更费钱,你是如何找到成本与视觉效果之间的平衡的?”
这类问题任之当然有所准备,谦虚回答说:“您这次给出的项目投资总额是10亿元,我的作品的主题建筑高度只有16层,两栋副楼各为12层与8层,远远低于刚才几位同学作品的写字楼高度,为此,此长彼消,钢化玻璃的钱可以节省出来。”
汪老师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罗东浦追问:“那你的楼层少了,占地面积势必更大,是否超出了我们本次案例的设计标的?如果没有超出,仍存在一个问题:你的容积率有多大,可以容纳多少人办公?”
任之说:“首先,我的底座面积为1600平方米,没有超出我们的设定面积2000平方米。我的占地面积大了,留出来做广场的面积就相对小了,可能确实不能像刚才的孙晶、刘薇薇两位同学的广场设计那么大气磅礴。我的思路是这样的:汪老师说过,这是位一座内地的省会城市市中心设计的写字楼,在房地产市场上属于二线城市,例如湖南长沙市,又如江西的南昌市。那么,类似的城市中,城市建筑之间的空间较大,绿地面积也相对较大,我的设计应该不会造成逼仄的压迫感。而且,我查数据了解到,类似省会城市的写字楼闲置率集中在30-40%这个范围内,数值非常高,即便建在市中心,也要考虑实际租赁的问题,我的建筑面积为6490平方米,可以容纳6700多人同时办公,应该对于类似的城市刚刚好。”
刘薇薇也紧接提了问题:“又不是度假村,当代的写字楼建筑很少会选用中国古典风,你是得到了什么灵感,想到了设计这样一栋建筑?还有,为什么这栋建筑的气质看上去这么忧郁?”
裴任之能感到自己的脸在渐渐烧红,她没有想到同学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但她还是音质清朗地回答说:“灵感说不上,可能有些主观偏好会反应到这次的创作中。我想,在座很多同学和我一样,从小时候起就喜欢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化,喜欢苏州园林,喜欢飞檐叠瓦。这是我第一次创作实体建筑,自然而然地就将这种喜爱融入了创作中。”任之顿了一顿:“当然,刹那间获得了创作这次作品的冲动,也是因为一位朋友,就在上周,他姿态优雅地站在水木冰华的初秋夜色中,在银杏树林边蓦然回首,真的很有画面感,让人有很有画人为物的冲动。至于这个气质的问题,忧郁还是犹豫,大家就见仁见智吧。”
说完这句话,任之的心已经跳得如同小鹿,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加上这句,也许只是因为在没有想好如何圆谎的情况下,说真话是最好的选择,也许仅仅是有感而发,——人生在世,其实并没有几次机会与人分享一段心境,一个故事,或是一种记忆。
她还没有回过神来,刘坤同学没有举手就当堂大喊道:“你朋友男的还是女的?”全班同学又是一阵哄笑。
汪老师也跟着笑起来,并没有当堂说“跑题了。"
任之一着急,几乎就要实话实说,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下肚子去:“同学,我这位朋友是管理学院的,你这么想见他,我可以引见。”同学们再次大笑。有人因此推论是个女的,嘲笑刘坤说:“你想美女都想疯了。”
经过了整整两个下午的折腾,全班级一共36名同学,终于全部陈述完了自己的作品。汪老师充分发扬民主集中精神,让同学们投票推选了6人组的顾问委员会,负责评点40%
比例的作业打分,而自己只负责60%的评分。经过一节课紧锣密鼓的评选,全班共有16件作品荣获优秀奖,裴任之的“高山流水”以第二名的成绩落入此列,仅次于班长苏炳辉的成绩,而刘薇薇的“日光森林协奏曲”、方致远的“节能环保先行者”也均在十六名之列。
这是大学2年多时间里,裴任之第一次在学习方面,超过了宿舍上铺的学霸刘薇薇。以此为起点,两个人开始了长达3年的建筑作业的PK。
任之心中特别兴奋,说句实在话:大学读了两年半,这是第一次在班里获得如此靠前名次的成绩,爸爸妈妈知道了,一定也会特别开心的!今天晚上就给他们打电话。还有,要不要也告诉他?他会在乎自己的成绩吗?
汪老师还自己掏钱,奖励了前16位同学一人一个U盘,鼓励大家再接再厉。上课结束之前,汪老师对每位获奖同学的作品进行了简短点评。
对于方致远的作品,汪老师认为:“兼顾了实用与环境保护,是未来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趋势。但要更加注重成本控制。”
对于刘薇薇的作品,汪老师不吝溢美之词:“计算精确、细致入微;造型有创意,外形与内部设计都趋近理想。”
对于傅道宁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汪老师显然有更多的不同意见:“如果你有余力,可以再建筑成本计算上重新规划一下,看是否与实际相符合。”任之看到傅道宁的脸上顿时交织出了疑惑与失望的表情。
轮到任之了,汪老师重新将她的PPT调出来,兴味盎然地多看了几眼,慢条斯理说道:“小裴同学的作品很有创意,赏心悦目、印象深刻。如果把建筑比作是一场声形并茂的演讲,这件‘高山流水’显然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因为它让听众的印象最为深刻。但我想说的优点并不仅仅限制在此,而是:小裴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一种睹物思人的感触。大家都知道,所有伟大的建筑大师的巅峰创作都是有感而发而成,是艺术情感的宣泄。希望这件作品成为小裴的一个好的起点。”
听着老师的点评,尤其是注重实际的汪老师难得说出的感人之语,裴任之简直感觉眼泪都要夺眶而出了,感动,感激,鼓舞,自豪,诸多美好的情感在胸腔里充斥。
她不能肯定:汪老师是否是因为自己一直是班里成绩靠后的同学,而会特别鼓励?但无论如何,自己获得了如此的肯定,都是一个“好的起点”,汪老师的言下之意是:自己真的能有机会有朝一日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大师,成就事业的辉煌,留下名垂千古的传世之作。
课后,薛岩拽住她,半开玩笑地说:“水木冰华边的银杏树林,最近又闹鬼了,以后,晚上还是不要从那儿走的好。”
裴任之一怔。薛岩以为她没有听懂,补充道:“你刚才回答刘薇薇的问题时,不是说,你看到一个朋友在银杏树林里蓦然回首吗?——是这么句话吧?”
裴任之笑答:“好的,谢谢你提醒。”也没有去追问:到底又闹什么鬼了?
回到宿舍,薛岩心血来潮,拿裴任之的成绩去气刘薇薇,说:“三年水流东三年水流西,你这学霸的位置,这次可是受到小裴的挑战了!”
刘薇薇站在自己的书柜前挑书,眼皮都没有抬一下,说:“你这么有能耐,自己做个建模作业超过我?——骏马偶有失蹄日,偶然小胜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薛岩反应也快:“薇薇姑娘的意思是;下次我真超过你了,你给我跪下?”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