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苏林昭到的还算早,车上只有个赶车的老伯,过去给老伯递了根烟。没错,烟是从苏父那顺的,他可心疼了。
“老伯,这是去上沟村的牛车吧,我是分到上沟村的知青。”
老伯接过烟,不算和颜悦色,不过也没有之前严肃了:“是上沟村的,上车吧,还有几个人,等人齐了我们就走。”
苏林昭也爽快的带着行李上了牛车,可不敢露出一点嫌弃,有牛车坐就不错了,要啥自行车?万一让她走回去不就完蛋了。
看来村里人也很少有人真的欢迎知青就是了,老家那边也是这样,知青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在他们看来就是来分粮食的,能欢迎才是怪事。
然而这是大趋势,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左右的,苏林昭也只能乖乖下乡。
其他人还没来,苏林昭又开始找老伯聊天,先了解下村里情况。
脸皮厚才是王道,老伯虽然有点不耐烦,看在烟的面子上,也回答了苏林昭一些问题。
上沟村离宁县不远,牛车过去一个多小时,当然要是走路那得2小时起步的,而且这大多数是山路,走不动,根本走不动,还是努力抱老伯的大腿吧。
村里除了少数几家,其他都姓王,苏林昭觉得叫王家村更贴切,这种大姓有点麻烦,一惹就是一村人,还是低调点好。
大队长王建设,大队会计王全,这些村干部都是王家的,包括赶车的老伯也是,大家都叫他根叔,他负责照顾村里的牛。
没过多久,剩下的三个知青也到了,年纪看着都不大,上车后,根叔赶着车往回走。
这次分到上沟村的知青一共有四个,两男两女,除了苏林昭外,还有个女孩子宋萱萱。沪市来的,穿着崭新的浅绿色军装,两个麻花辫上绑着碎花小丝巾,鹅蛋脸,柳叶眉,是个小美人。还带了个手提箱,一看家庭条件就很不错。
可能是陌生的环境,小姑娘有些慌,上车后就靠着苏林昭坐下,时不时找苏林昭聊几句。
两个男生,一个叫庄志峰,隔壁容市的,浓眉大眼,长得很符合当下的审美,就是瘦的竹竿似的,话比较少,简单介绍下就没说话了。
另一个叫徐国栋,也是南市本地的,不过家在另一边偏远的县城。
这人真不是一般健谈,苏林昭甘拜下风,怎么会有人这么能说?
聊到后面大家都安静了,他硬是一个人拉着根叔聊到了知青点。
根叔一靠近知青点就开始喊人了“王和,王和,出来下,今年的知青接到了,你看着安排。”
知青点是个老旧的院子,很有历史的土坯房,左右两间大屋,中间一个堂屋,院子边上有个小房子,应该是厨房。
从屋里出来个男生,二十多岁的年纪,洗的发白的衣服,还打着好几个补丁,满脸沧桑,成熟稳重,怎么说呢,一看就很是靠谱的样子。
“这是王和王知青,也是知青点的负责人,他来好多年了,你们有事情就找他。”根叔匆匆介绍完就牵着牛车跑了,短时间内应该不想看到他们,特别是徐国栋同志。
“你们好,先进来放下行李吧,你们坐这么久火车,都累了吧?今天早点休息,右手边是女生宿舍,你们俩先进去收拾收拾,晚上一起吃个饭。左手边这间是男生宿舍,两位男同志跟我来吧。”因为今天新知青下来,大队长让他提前一个小时下工来处理。
王和干净利落,没等菜鸟们提问,就已经利索的安排好了,这效率没得说。
苏林昭和宋萱萱进屋,大家还在上工,屋里没人。一个大通铺,几个木柜子,挂着锁。还有个木桌子,放着牙刷什么的,东西多,显得有些杂乱。
还以为只有北方才有这种大炕,没想到这边也有,不过也是,都打木床的话得多少钱啊,哪个村子舍得。
靠门边还有两个空铺位,应该是给她们留的。
和宋萱萱对视一眼“你选哪边?”
宋萱萱应该也是第一次遇到这场面,犹豫了一会,“我睡最边上这个吧,可以吗”?
苏林昭点点头无所谓,中间虽然有点不方便,但是冬天暖和啊。
拿扫帚随便扫了一下,从行李袋中找出旧报纸垫上,铺上草席,再垫上褥子,简单的床铺就收拾差不多了。
宋萱萱有点无从下手,就照着苏林昭的步骤做了。
一切顺利地不可思议,苏林昭有点淡淡的失望。这和想象的不太一样啊,不过也可能是女知青们还没回来,不确定,晚上再看看。
桌上找个空地放下牙刷毛巾那些,剩下的东西只能先放行李袋了。看着林女士买的锁,要尽快找人去打个柜子。
这么多东西要怎么放哦,转头一看,宋萱萱床铺边,已经无处下脚了。突然自信,她还是挺能干的嘛。
收拾好苏林昭也没有马上出去,想着急缺的东西,该去哪里补上,还有粮食,要先去借点粮吧?也不知道是怎样的流程。
院子里传来声响,是上工的知青们回来了,苏林昭蹦跶下床,穿上鞋就去院子里凑热闹了。
路过门口还是提醒了一句:“东西先收好,有空再慢慢整吧。”
宋萱萱抬头,苏林昭已经没影了。想了想,把东西一股脑塞进了袋子,也跟着出去了。
院子里十来个人,三三两两坐着,苏林昭她们刚出来,王和那边也在喊人“你们收拾好了出来下,大家认识认识”。
除了两个女知青去做饭,剩下的都在这儿了。苏林昭默默观察,这些人中下乡最早的王和已经六年了,这些年陆陆续续每年都有人下来,也有人回去了,还有的成了婚,搬出了知青点。
剩下的四个男知青,孙爱国和杨杰来了三年了,杨聪和李卫华是去年分下来的。
女知青这边四个老知青,来的最久的是钱英,四年了,女知青的事情大多是她牵头,长相温婉,看着是知心大姐姐类的。
今晚做饭两位女知青,一个叫吴美娟,一个叫赵丽,和孙爱国他们同一年来的,也三年了。
程秀兰是两年前来的,剩下的就是今天来的四人了。小小的院子,来自五湖四海的13个人,这得多少台戏啊,以后的日子想想就很精彩。
刚见面,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具体怎么样,就日久见人心了。王和开始给新人介绍情况。
“秋收已经过了,吃完饭带你们先去大队部借点粮食,不过也借不了太多,村里人会有意见的。晚上这顿老知青多出点,算给你们接风了。冬天活不多,不过每天也有安排,你们明天开始跟着上工,多赚点工分,到时候也好多换点粮食。”
“吃饭的话看你们怎么安排,老知青大多一起吃,每天早上各出各的粮食,吃多少拿多少,轮流做饭。李卫华和杨聪、孙建国三个人单独做,你们自己做也可以,加入老知青也行。”
“白菜萝卜剩的不多了,也是老知青种的,今年可以借你们一些,明年一起种你们少分点。”
“知青点这边比较偏,晚上不要太晚回来,有事情最好结伴出行。饭做好了,先吃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