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2章

  

三房的林氏看着仙姿玉色的扶星回,心里不由慨叹,美貌,智慧,银钱,得力的未婚夫婿以及和善的婆家,大姑娘也太幸运了些!

“大姑娘的事情定下了,莹姐儿也好事将近,咱们府里想必很快就可以好好热闹热闹了。”林氏悠悠地开口。

说到这里,老太太抿了口茶,“你们也知道了,同平章事王家看上了莹姐儿,星姐儿,你认识的人多,可听说过王三公子?”

二婶杨氏赶紧说道:“这事本不该拿来与大姐儿说,可府里如今是你与老太太管着,且你一向有见识有主意,我和你二叔也想听听你的看法。”

与自个儿的未婚侄女谈论亲女的婚事,多少叫杨氏有些不自在,可谁让扶星回姐弟一个掌着府里的钱袋子,一个是世子、未来的家主呢。

大爷生前虽说也只谋了个五品闲职,可他为嫡为长,承了侯府的爵位,又娶了苏州商贾巨富之女沈莞莞,大房自有一番富贵。

可惜大爷夫妻俩福薄,前些年生病,前后脚走了。

虽说如此,可该做的安排他们一样没落下。

他们先是四处托人走动,请立了扶春回为世子,又将沈氏的巨额产业悉数造册登记,当着族人、县官的面,明明白白交到了扶星回姐弟二人手中,更有一班舅家派来的得力的管事和嬷嬷照看着,谁都没法染指。

再者说,苏州沈家大名鼎鼎,涉足织造印染、丝绸成衣、茶叶米粮、酒楼客栈、珠宝当铺等等十数个行业,说一句富可敌国都不为过。

扶星回姐弟有这么一个外祖,每年光苏州送来的节礼都抵得上府里一年的开支,何况扶星回手里还有无数可以钱生钱的产业。

更别提当年沈莞莞那令人咋舌的嫁妆了。

据说载着嫁妆的十几只大船从苏州到京城,第一抬嫁妆入了侯府,最后一抬还在渡口等着。为了存放沈莞莞的嫁妆,侯府还单独辟了个大院子给大房。

世宁侯府的世袭爵位传到如今,已是最后一代,自老侯爷故去,二爷和三爷俱都是五六品的闲职,一无实权二无油水。

这阖府老的老,幼的幼,弱的弱,族人没一个能在朝中说得上话的。

自家夫君与三爷又不思进取,虽说爵位与升官无望,但如今好吃好喝,银钱不缺,每日去衙门点点卯,散了衙便窝在姨娘那听曲逗笑,日子倒也轻省快活。

但让他们在外头办点事,他们连扶星回这个侄女都不如。

原本长嫂没了,该是她与婆母来管家,可当初她看了府中的账册,中公的收入堪堪只够府中主仆一百多人的日常开支,其他全靠长房填补。

她接手了一段时日,成日里手忙脚乱急得团团转不说,还容易得罪人,京城世家遍布,侯府亲属错综复杂,她自小生活在州府,父亲官迁到哪,他们就跟到哪,哪里比得上土生土长的京城贵女。

且她又没有长房开源节流的本事,只觉得自己这点嫁妆都不够塞牙缝的。

如此诚惶诚恐忙了几个月,她便病了几回,只觉得管家是个烫手山芋,她实在做不来。

老太太也知她底细,借着扶星回已定亲,顺理成章让她跟着学管家理事,她这才松了口气。

好在自己这个侄女真真是个能人,借着亲娘留下的财产、人脉与外祖家的助力,跟着老太太学理事没两年,便将这偌大的侯府管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扶星回气度不凡,又舍得钱财,她掌家的这五年来,她们的生活甚至比长嫂掌家时还好上一些,山珍海味、四时衣裳首饰、胭脂水粉、每月花用、郎君们的教养夫子,样样都是顶好的。

只是满城打听,由待嫁小辈管家的,恐怕他们世宁侯府是独一份,何况这小辈还手握泼天富贵,这就更耐人寻味了。

大家族有些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世人,他们侯府风评在世家贵族中一向不怎么好,可大姑娘却是名满京城,口碑极佳。

不过也是,若不是扶星回力挽狂澜,只怕世宁侯府连如今的富足生活都保不住。

老太太私下说了,中公的账面大家心里都有数,各个姑娘的嫁妆份例也都是一早定好了的,侯府如今的荣光全靠扶星回姐弟支撑着,大家莫要动那些不该动的心思。

他们这样的人家,若有才华与野心,争上一争倒也不是不行。可若没那等手段与心计,背靠大树才是正经,大树不倒,他们便无忧。

杨氏觉得他们就属于后者,扶星回姐弟都是清正慷慨的,实在没必要惹他们不喜。

扶星回自然也清楚各房的盘算,只是世家大族同气连枝,讲究的是相互帮扶,如此才能枝繁叶茂、千秋万代。

爹娘交代了,只要侯府安定和气,小辈们团结上进,她也乐得养着这一大家子,左右不过是多花些钱财,她和阿弟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只是事关儿女婚姻大事,长辈虽然提到了,却也不是真的想听她的意见,不过是看自己钱袋子丰隆,拉她参与进来,好多给二妹妹添妆罢了。

“二婶言重了,侄女虽说平日里少不得在外走动,却也只是为了打理产业,到底还年幼无知,见识有限,比不得祖母和二婶三婶思虑周全。”

扶星回转头又对老太太说道:“祖母您是何看法?可有派人打听这王三公子?”

老太太道:“王三他一无功名,二又没有过人才华,平日里据说也是个爱顽的,以后怕是要仰仗兄嫂,莹姐儿嫁过去,帮衬不到家族兄弟便算了,日后怕是免不得要做小伏低。”

扶星回心里不住地点头,这老太太都能看清的事情,她不信二叔二婶看不到。

果然,杨氏又说道:“话虽如此,可女子嫁人,本不能单看个人,还得看家族和底下的小辈们有无出息。”

“莹姐儿挑挑拣拣了两年,如今及笄了都还未定下亲事,她又比不得大姐儿有手腕有胸襟,她就是个图清闲的,王家如今如日中天,长女是太子妃,长子在太子胞弟秦王麾下做事,王家只怕往后更加贵不可言......”

扶星回听杨氏说得不像话,出声打断,“二婶慎言。”

杨氏这才惊觉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一时有些脸红,“大姑娘,我,我......唉,我也不懂朝堂的事,不过我还是觉得,王家和王三实在不错,王三如今年纪还小,等成了亲,收了心,便好了罢。”

老太太也道:“原本我也觉得王三并不合适,后来想想,王家早不提晚不提,偏武安侯得胜的消息传到京城才漏了口风,昨儿才又正式来了信儿,想必以后看在你和武安侯的面子上,他们也会好好待莹姐儿的。”

老太太自然希望自己的孙女都能嫁入高门,做掌家大妇,而后多多帮衬侯府。

若换成王家大公子,她绝无二话,可惜大公子已娶亲生子,再说,大公子作为王家下一任的家主,也绝不可能看得上扶莹就是了。

昨儿夜里,老二两口子私下跟她说了,按世宁侯府如今的情况,一门老弱妇孺,除了大姑娘有得选,其他姑娘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

王家簪缨之族,实打实的权臣,是莹姐儿跳起来才够得着的最高门第。

扶星回想的却是另外一回事。

皇城根下住着的人,少说也长了八百个心眼子。

如今武安侯正得圣眷,手中又有兵权。

而王家背后是太子,他们不好明目张胆拉帮结派,明面上看,王三一个不事生产只爱玩乐的嫡幼子,配世宁侯府二房的姑娘倒也合适。

可等她嫁到武安侯府,王家与武安侯府便算是姻亲了。

这事可大可小,太子是正统,做多做少都容易落人把柄,王家不可能不清楚。

只是,只要太子安分守己不出错,底下人有些无伤大雅的心机手段,护得住主,如此也算是朝堂均衡之道。

老太太能这么快被杨氏说服,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老太太没下定决心拒绝吧。

看来她们已打定主意要结王家这门亲了。

罢了,他们二人俱不是嫡长,又不能话事,能成什么气候呢,大不了往后她劝着武安侯点,少与王家来往便是。

是福不是祸,她一个未婚女子,若是横加干涉堂妹的亲事,怕是会让人以为她见不得自家人好。

可该说的还是得说,扶星回想了想昨夜命人临时打听到的消息,道:“王家是不错,可家风我却不敢苟同,那王三怕不是良配。”

杨氏抬了抬眉,显然没想到扶星回会如此说,她上身微倾,有些急切地问道:“大姐儿这话从何说起?”

扶星回说:“王家的男人个个妻妾成群,王三生性风流,喜好美色,他屋内的通房小妾便不说了,槐柳巷那还有一个住家相好,二妹妹嫁过去,少不得要与这些莺莺燕燕打交道。”

杨氏却长长松了口气,“妾室这个我也听说了,男子三妻四妾,本就稀松平常,只要不闹出宠妾灭妻的事,那就万事越不过主母去。”

妾室通房那都是以色事人的玩意儿,除了在嫡妻身子不便的时候帮笼络住丈夫,还能多生几个庶子庶女帮衬自己的孩儿,有能力的,还成为家族嫡系的助力。

便是这府里,二房三房不都养着妾室通房,这不仅能彰显她们这些做主母的有容人之量,更减轻了侍奉夫君的劳心劳力,且生下来的孩子个个叫自己的母亲,不用自己拿命去闯那生产的鬼门关。

若有那等心大、不安分的妾室,不计打发到庄子还是庙里,甚至是发卖配人,那都是一句话的事。

若不是大爷走得早,生前又与沈莞莞恩爱异常,没有纳妾,不然大房也不止星回、春回两个子嗣,到底是单薄了些,不如二房三房人丁兴旺。

只是妾室庶子总归是主母的所有物,都在眼皮底下盯着,养外室可不好看。

“那住家相好是怎么回事?王三没养外室吧?”杨氏想了想还是问道。

第2章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