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在大明
字数:2.24万字
阅读:5489 已完结
“张大夫,晋儿昏迷一天了,至今还没有醒来,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
一阵昏沉中,刘晋耳边传来一个女子带着细微哭泣的声音。
“令郎是怎么昏迷的?”
“哎,唐老爷想要侵占我的十几亩田地,故意找人在上游截掉我家田里面的水。
我儿气不过就去找他们理论,谁想被人推倒撞到了石头上面,都昏迷一天多了。”
女人一边走也是一边哭,说到伤心处,泪水也是忍不住一滴滴的掉下来。
“夫人不用过于担心,吉人自有天相,令郎只等明年高中,成了举人也就没人敢欺负了。”
两人说话之间就来到了刘晋的房间。
“晋儿,你醒了!”
来到刘晋的房间,女人见刘晋苏醒,眼泪哗啦啦的掉下来。
母亲王氏!
看到女人的瞬间,刘晋脑海中闪过一幕幕关于这个身体的记忆。
自己竟然穿越了,成了明朝弘治年间的一名年轻的秀才,和母亲住在一起。
“娘,孩儿没事,让您担心了。”
刘晋看着眼前的王氏,衣着虽然破旧,但是收拾的非常整齐、干净,面容姣好,却满脸沧桑。
“夫人,令郎脉搏平缓,并无大碍,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一旁的张大夫给刘晋把完脉,笑着安慰王氏。
“张大夫,谢谢你。”
刘晋看向张大夫,这张大夫穿着灰色的长袍,留着山羊胡,面目慈善,背着一个行医箱。
从记忆中得知,这个张大夫为人和善,对穷苦人家,很多时候都是不收诊金,免费帮人看病。
对于这样的人,刘晋发自内心的尊重。
“不必言谢,我也没有做什么。”
“你刚刚醒来,要多注意调养,另外唐老爷还是不要去招惹了,等你高中,他自然奈何不了你,夫人,在下先告辞了。”
张大夫也不等王氏和刘晋有所表示,快步的往外面走去。
“张大夫是个好人,晋儿,当要记住张大夫的恩德,以后如果你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报答。”王氏起身去送。
“嗯~”
刘晋郑重的点点头,心里面也是默默的记住了张大夫。
“咕咕~”
这时刘晋的肚子叫了起来。
“来,把这碗面吃了。”
王氏见刘晋饿了,从屋外端着一个大碗走了进来。
“好吃,还是娘的手艺好。”
刘晋端起碗来,大口、大口的吃着面,这人一饿,吃什么都香。
王氏做的仅仅只是碗清汤面,可是刘晋吃起来,却是非常的香,很快连面带汤都吃的干干净净。
看到刘晋吃的香甜,神色无常,王氏才安心离开。
“嘶~还真是够疼的。”
吃完饭,刘晋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这里一阵剧痛传来。
“听张大夫的话,这个唐老爷似乎要置自己于死地。”刘晋眼中闪过了一道寒光。
脑海中回忆起关于唐老爷相关的记忆来。
这个唐老爷简直就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老虎,横行乡里的恶霸,大家背地里都叫他唐老虎,恶名远扬。
“看来和这个唐老虎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了,只是现在…还是先不要去惹他为好。单靠一个秀才的身份,想要自保似乎都有些难了。”
想到这里,刘晋都忍不住皱起了眉毛。
秀才只算半个泥腿子,要想对抗唐老虎,必须参加乡试提升段位到举人这个档次。
但科举考试,不是他一个现代人能搞得定的,要想其他办法。
刘晋好奇自己所在的环境,穿上长袍,走了出去。
“老天保佑啊,晋哥儿你大难不死,将来必有后福。”
“晋哥儿,好好读书,考上功名,将来成为举人老爷也就不用怕那个唐老虎了。”
一路上,刘晋遇到的村民都热情的和刘晋打招呼。
刘晋所在的村子叫下河屯,仅仅只有40多户,几百口人,整个村子的人都是祖上从外地迁移过来的,所以姓氏方面都比较杂。
刘晋一家和村里面大家伙的关系都很不错,村里的人也都是善良老百姓,一向对李晋家这孤儿寡母颇有照顾,
农忙的时候帮忙种下地什么的,要不然光靠王氏一人是很难种十几亩地的。
“还真是够穷苦的。”
下河屯不大,不多一会儿,逛完了村子,刘晋忍不住连连摇头。
整个下河屯都非常的穷,住着黄泥茅草盖的住房,穿的衣服都非常破烂,脚上连双好点的草鞋都没,大部分人都又黑又瘦,犹如生了大病一般。
此时正是弘治十年,明朝开国已经100多年,但土地兼并却日趋严重。
以整个下河屯来说,40多户家庭有自己田产的仅仅只有一半,剩下的只能够靠给地主种地为生,也是村里最苦的。
有田的20多户家庭,家里的田也不会太多,田地的产出非常有限,而且各种税赋最终都会落在有点田产人的身上。
一旦有个天灾人祸什么的,老百姓根本就很难生存下去。
但那些大地主、大士绅,他们都拥有免税的特权,坐拥大量良田,却不用纳税、交粮。
“普通人想要在古代生存真的是艰难,这还是和平时期....”
一边感慨,刘晋一边朝着海边走去。
下河屯靠海边,离渤海很近,仅仅只有几里路。
远远的还能够看到一道道升腾而起的烟,海风逛过,能闻到一股草木之类燃烧的烟尘味。
看着海边升起的浓烟,刘晋脑海回忆一下便了然了。
“原来是在煮盐。”
走近一看,整个煮盐的地方背靠着海边的小山,海边滩涂塔起了一个个茅草屋,里面堆满了柴火,屋旁还用石头建了一个灶台,每一个灶台里都忙碌不停。
有人从海边滩涂的卤水池当中将卤水挑上来,有人一边劈柴一边烧火;
有些已经煮好的灶台这里,村民喜滋滋的将盐从锅里面铲下来用罐子装好。
海水煮盐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到清初,煮盐这个传统一直到晒盐方法的出现才逐渐被淘汰掉。
而晒盐是一百五十年后,明末时从无棣这边开始的。
“晋哥儿~”
一道粗犷的声音传来。
刘晋顺着声音看了过去,只见一个长的虎背熊腰,足足有一米九高的汉子走了过来。
“二虎~”
刘晋笑着说道。
这个人大名叫赵二虎,小名叫狗子,从小和刘晋关系就特别好。
“晋哥儿,下次唐老虎再欺负你,你就告诉我,我揍死他。”
赵二虎笑呵呵的来到刘晋的身边,显得非常气愤的说道。
“狗子,不好好干活,乱叫什么。”
一旁不远处,赵二虎的爹赵黑山一听,顿时忍不住对着赵二虎骂道。
“黑山叔~”
刘晋笑了笑和赵黑山打招呼,赵家人经常给刘晋家里帮忙,关系很好。
“晋哥儿,你没事吧?”
赵黑山还是很尊重刘晋的,毕竟刘晋是整个下河屯里面唯一一个读书识字的读书人,未来指不定就能够当上举人老爷。
“没事,没事。”
刘晋笑了笑摇摇头,接着走了过去仔细的看了起来。
“这锅快要煮好了吧?”
刘晋见赵黑山家的这个锅里面的水都已经差不多要煮干了,锅的四周都已经结出了白中带微黄的结晶。
“可不是嘛,都已经煮了快要三个时辰咯。”
赵黑山家里穷,而且家里有九个孩子却只有2亩地,根本就不够养活一家人。
所以赵黑山家里除了自己家的田要种之外,还要给唐老爷家里种地,然后还要靠煮盐来赚点钱维持生计。
“这一锅怕是有4斤盐。”
刘晋看着满满的一锅,只有最中间地步还有一些水,锅的周围都已经结满了盐。
这里面的盐和后世吃的有很大的区别。
锅里面的盐白中带黄结成一团团成块状,看起来和冰糖的形状差不多。
“现在盐价怎么样啊。”刘晋笑着点点头说道。
“不好,煮这4斤盐也只能够卖20文左右,扣掉柴火费,还要被唐老爷抽掉几文,算下来也就赚七八文。”
听到刘晋的话,赵黑山有些无奈的摇摇头。
“才几文?”
刘晋一听,整个人都忍不住吃惊了。